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其实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数学学习的意愿、能力和程度,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有效参与状态应该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作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度,有五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
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学应该通过新型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从而构建积极的生态课堂,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4,(A1):47-48
"积极参与"表现出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乐学、好学;而"有效参与"追求的是知识的真正获取与能力的真正提升,是会学、学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追求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在其中积极自主、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内容巧妙地融合到一定的问题和学习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感应,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自主地或在教师地引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教师恰当的问题启发,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发展数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问题解决的意识、心理过程及能力的高低.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知识和规则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自由、民主的课程理念.参与有两个难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个认识问题.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消灭问题,更重要的是让问题贯穿学习的始末,让问题意识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样的教育批评引发了笔者的深思: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敢质疑、善提问、勤思考、勇探索,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无穷的活力。一、营造氛围,促使学生想问和谐的氛围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更是诱发学生积极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有力保证。教师如能把数学学习的内容有机地寓于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那学生必定会主动地投入  相似文献   

9.
刘芳 《教育艺术》2011,(8):42-43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一、创设教学情景的理念。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对学习对象获得感性认识,更重要的还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理性认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并积极地持续地学习对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思维活动又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朱宝庆 《教师》2011,(34):39-39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解决数学问题。同时,真正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怎样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呢?以下笔者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学应该通过新型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程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九年的数学学习应达到的要求.这个目标可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实现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行为;加强推理能力训练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思考至关重要;通过问题解决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参与有两个维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侧重解决情感态度.是解决学生愿不愿意学习: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是侧重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会不会学习.语文阅渎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学习,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把所要教学的知识和内容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分析,把这些知识和内容融入一个个问题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方式有非常清晰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好的问题是整堂课的中心,教师则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教师的数学教学已不只是局限于学生获得教材上的解题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是数学课堂的主要目标。结合“认识角”一课教学,本人谈谈个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