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报社记者到电视主持人王小丫 来自巴山蜀水的凉山彝族地区,她出生在一个6口之家,父亲是位从事三十多年报业的新闻工作者,母亲是位普通的机关干部。巴山蜀水孕育了她的灵性,和许多优秀的女孩一样,她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毕业后在四川一家经济类报纸当了6年的经济记者。王小丫回忆说:“当时报纸经营不景气,基本快要垮了,老总告诉我们要自谋生路。  相似文献   

2.
据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统计:截至1988年底,我省已有13名知识分子获得相当于教授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职称(包括已退出第一线的和已调作行政工作的同志);还有188名同志获得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职称。  相似文献   

3.
初次订阅《军事记者》是2006年8月,一次闲暇之余,在翻阅《解放军报》时无意间看到了第547期《军事记者》的目录,瞬间我就被那些标题吸引住了。于是,我便与《军事记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4.
初次订阅《军事记者》是2006年8月,一次闲暇之余,在翻阅《解放军报》时无意间看到了第547期《军事记者》的目录,瞬间我就被那些标题吸引住了。于是,我便与《军事记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5.
老范走了! 电话里,那温煦的声音,还言犹在耳;对时文的评说,还仿佛娓娓道来;亲手挥毫的山水,还墨迹淋漓--这样一个智慧、柔韧而生机勃勃的生命,总以为会陪伴我们许久,怎么,就忽然天人永隔了?!  相似文献   

6.
1961年的一天,一位老人合衣靠被而眠,平静地告别了人生。然而,知情的人都清楚,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徐凌霄——一个不该为后世所淡忘的名字;一个曾与黄远生、刘少少并称为“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而响遍了全中国的名字。 1986年,徐凌霄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名门望族之家。曾在光绪戊戍变法中做过新党的徐家二伯徐仁铸嘱咐后辈:做官救不了中国,还是先造舆论,共同研究治国救民的实学,以唤民众。徐凌霄从小受这样一个环境熏陶,濡染很深。12岁那年,徐凌霄两考名列榜首,因无意仕途,便进了山东高等学府,攻读土木工程。一次,他赴长江考察桥梁工程,深为官场黑  相似文献   

7.
大贪官成克杰被杀掉了,举国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各种媒体自然也忘不了 借此机会做些文章。不少报纸上的大标题是这样写的:成克杰被执行死刑反映了党和政府反腐决心。这话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觉得缺少一点铺垫或者过渡。 一个正常的法治国家,它的社会秩序是稳定的,法律机器是正常运作的。该法办的,随时都应该法办;杀掉一个“国家领导人”级的贪官,固然是件大事,但也是法理中应做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把这件事同一个政府和政党的惩治腐败决心之有无和大小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就极容易把党的政策同国家法律混为一谈。现在揪出一…  相似文献   

8.
世界著名影星费雯莉曾说:“假如再有一次生命,我会毫无疑问不犹豫地选择演员这个职业.”“再有一次生命”,这是个美丽而又荒诞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麦克 《今传媒》2005,(1):29-30
一些人豪迈地打点行装,开始了下一个旅程。一些人的身影,悲壮地消失在征途的烟尘中。还有少数人,沉重地堕落了……但传媒人的故事将永远说下去!不管天上有乌云还是太阳,传媒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生动的。而传媒人的脚步,总是那样的来去匆匆,风雨兼程。  相似文献   

10.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于是就遭人羡慕遭人喜欢遭人讨厌。只是干记者这活的基本功,除了手快腿快脑子快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件,就是“脸皮要厚”。年头儿一长,对好些事都有些满不在乎,尤其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可是1995年夏天的一件事情,却至今使我心里很内疚。那是六月初吧,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来成都,要在锦城艺术宫作一场报告,领导让我去采访,说是无论如何也要抓个好新闻回来。我们还预先设计了一个方案,说是搞广播的就采访同行,采访那个叫卓玛的播音主持人,这样角度新一些,容易“出彩”。可是一到现场,才发现任何“设计”都是白…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记者     
近几年来,我每年发稿一直在70篇以上。不知底细的朋友,以为我是吃记者饭的。其实,我是在农行办公室送走一个个太阳的。我写稿的时间大都在午后、晚上和星期天,甚至连回家途中也不放过采写的机会。前年年初,听一位同志给盛湾营业所打电话,说该所被评为农行地区信贷管理达标单位,要他们写个经验材料。我趁回家机会,拐到盛湾调查采访。稿子寄出后,很快被4家新闻单位采用。前年夏收前夕,我行就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问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在我行已是第三年这样做,原认为是件平常事,没新闻价值,没报道。省分行曹行长来我行得知这事后,大加赞赏,准备在全省农行系统推广。我迅速动笔写稿,很快在河南  相似文献   

12.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班明丽这次评选新闻“百佳”,我被列在“记者”一栏。很高兴接受这个称谓。在我眼里,这个“记者”称谓的含义不凡、分量不轻,它不仅反映的是专业技术职称,也包含着对我从事新闻工作35年至今仍未脱离记者岗位的一种承认。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35年来...  相似文献   

13.
我是记者     
我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碰到最多的是“你是干什么的”这样的发问,在庄严的会场里,在隆重热烈的活动中、在炮声震耳欲聋的战场上、在城市的大街上、在边远偏僻的农村里,在涛涛的洪水中……。无论在什么场合,用何种口吻语调发问,“我是记者”,理直气壮而又干脆的回答总是脱口而出。当记者以来,不管遇什么情况,始终牢记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专心致志于新闻事业。记者的工作是一种社会性工作,面对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矛盾、疑点和难点,对记者思想素质的要求很高。在长期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记者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与记者     
自以为我是一块干新闻的料! 尽管我绝不拥有建伟(张建伟)那样深思熟虑充满睿智的思索;绝不拥有老麦(麦天枢)、伟中(李伟中)那样扬溢激情振聋发聩的文字;更不拥有阿川(陈小川)、阿米(米博华)那般严谨犀利潇洒恢弘的议论,尽管此刻为我看中的这伙人也没有在将来大红大紫的迹象,和这帮挺能“抡活儿”的主儿在一块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对新闻记者来说,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把创新作为一种自觉追求,求“新”追“新”,使创新成为一种常态,才能以突出的个性化使报道产生独特的生命力、广泛的关注度、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名记者,俞颂华的名字鲜为人知,应该说是件憾事。新近我得到了一本北京晨报社1924年9月出版的系列丛书《游记第二集》,即《赤俄见闻记》,这是俞颂华的旅俄通讯集。 1920年,俞颂华一行三人访问苏俄,担任驻苏记者。很长一段时期,我和别人一样,只知道瞿秋白是中国第一个访问十月革命后苏俄的人,而不知道同行者还有俞颂华、李宗武。其实,瞿秋白早在《俄乡纪程》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途中……和颂华商量调查俄罗斯的方法。新闻记者的职任,照实说来,我是无能力的;颂华说:‘我们此行,本是无牛则赖犬耕,尽我们自己的力量罢了。’……我与颂华说,请他负通信事务指导的责任,我当竭力帮助,——成败  相似文献   

17.
肖一 《新闻爱好者》2005,(11):35-35
曹聚仁是我国名作家、记、学和爱国化人士,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经历也是多姿多彩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他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新闻活动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在国家和民族危急的时刻,他走出书斋,先后出入淞沪战场、徐州战场,发表了不少振奋人心、颇具影响的消息和通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名的台儿庄大捷的首报。  相似文献   

18.
国际记者联合会秘书长艾丹·怀特沉痛宣布:一九九一年,全世界因公殉职记者达八十三人。这些记者属于二十三个国家,其中一半在拉丁美洲和南斯拉夫殉职。四十二人死于采访中。其中二十二件发生在拉丁美洲,二十一件在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内战中的记者遇难事件与海湾战  相似文献   

19.
中原四月,春和景明,鲜花怒放。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之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浙江日报、大众日报、天津日报、河  相似文献   

20.
刘杰敏是沈阳日报摄影部副主任、年轻的主任记者。多次参加重大报道,拍摄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照片。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兼沈阳市委书记张国光曾说:“沈阳日报头版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除了我就是刘杰敏了。”此话虽为戏言,但却是对刘杰敏工作的真实评价。 刘杰敏当记者十余年,获得了不少“先进”、“模范”的殊荣,今年,他又被评为沈阳市十佳记者。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这些荣誉是玩命干出来的,当之无愧。 辽宁省位于低洼的平原地带,辽河、浑河、蒲河等几条大河流经其境,洪涝灾害较多,抗洪抢险的任务十分繁重。每遇灾情,刘杰敏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水势虽大,有的坝段只有一米多宽,在泥泞的堤坝上驾驶摩托车如同演杂技一样。但他依然驾驶摩托车奔来跑去,哪里危险,就冲向哪里。 一次在辽中采访,上涨的河水淹没了通向险段的道路,他只好推着摩托车在齐腰深的泥水中艰难地行走。由于多日劳累,没推出几十米就连人带车一头扎进烂泥塘,摩托车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幸亏被抢险队员及时发现,将他抬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