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内容简介 《城南旧事》所呈现的是一个传统、朴实的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社会。主人公小女孩英子跟随爸妈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条胡同里。英子就在这条胡同里开始了她无忧无虑的生活,也结识了一个个“朋友”。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商品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这节课的教学以美为主线,在信息技术等多种工具的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于莉 《小学语文》2014,(7):116-118
【活动背景】 《童年·冬阳·骆驼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根据“学习一篇佳作,走进一本名著”的思想,我班推荐了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课下,看到孩子们不时被逗笑的样子,我知道孩子们被著作中那个不一样的童年故事所吸引。我知道,孩子们走进了英子的童年,被她的喜怒哀乐感染着。孩子们回忆着自己的童年,或多姿多彩,或安静温暖……  相似文献   

4.
吴晓路 《辅导员》2011,(23):56-5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创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在选文中,作者恰恰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分段作结,显得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前一句,以花喻人,暗示了爱花的爸爸像夹竹桃的垂落,离开了人世。后一句,写自己在爸爸的教育影响下,在思想上已经长大,特别是面对爸爸的去世,表现出“一个小小的大人般的镇定、安静”,不再是一个小孩子。  相似文献   

6.
徐华军 《辽宁教育》2006,(10):52-54
《迟到》一文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第五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记叙了“我”上一年级时因赖床不起而挨了父亲的打,被逼着上学,后来父亲送夹袄和铜板到学校,此后“我”再也没有迟到过的事。文章以回忆的口吻叙述,首尾互相照应,情感真挚朴实,多处细节描写体现出平凡而伟大的父爱。  相似文献   

7.
刘颖 《语文知识》2010,(4):94-95,110
《城南旧事》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以一种清新质朴的格调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它以儿童视角书写童年经验,传达出思乡、离别、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第9课。  相似文献   

9.
《城南旧事》是一曲哀婉的人生骊歌,作家舒缓而又不无忧伤地叙述了亲友的离开、童年岁月的逝去、与故乡北平的告别,共同凸现了"别离"这一主题,作品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散着一种浓浓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10.
11.
方言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关于方言翻译的实践和理论都较为匮乏。本文主要以《城南旧事》英译本为例,探讨方言英译的技巧并对文中的个别方言英译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2.
苏教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83~86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城南旧事》一书中作者选用了特定时空的文本视角,故事的情感因而变得更加真实细腻;此外,人物情感层次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不同时期人对于情感的不同理解;最后,文本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灵动,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大纲版教材(俗称老教材)人美版六年级课本中的《纸公鸡》。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处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宽泛,课题为《纸鸡》。  相似文献   

16.
希曼 《初中生》2007,(12):41-44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相似文献   

17.
18.
19.
徐华军 《辽宁教育》2010,(7):108-109,115
[教材说明] 《迟到》一文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第五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记叙了“我”上一年级时因赖床不起而挨了父亲的打,被逼着上学,后来父亲送夹袄和铜板到学校,此后“我”再也没有迟到过的事。文章以回忆的口吻叙述,首尾互相照应,情感真挚朴实,多处细节描写体现出平凡而伟大的父爱。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用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想、看、画、做等方法,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自由地把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体验造型表现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