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而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非常重视"礼"。"礼"起源于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现实生活,是人类精神特性的产物,是文明和文化的表现。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仁",也就是人性的要求。通过"礼",人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礼"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形成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音乐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付新艳 《中国教师》2012,(15):24-25
<正>一、孔子教育信仰的内涵孔子的教育信仰就是孔子对教育的崇尚和追求。孔子自述"学不厌,教不倦",一生志学致道,从教四十余载,只为培养君子仁人,实现教育救世。他把教育提升到了拯救世道沧桑的高度,还赋予自己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为“隐”、“隐居”正名,这件事在中国化史上一直重障不显,致使人们认为他对“隐”的态度自相矛盾。孔子认为理想的隐性格主要包括三点:无道则隐,行义达道和安贫乐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行事,陶铸了这种理想隐的化性格。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不仅提出了“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命题 ,还对此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部《论语》几乎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个观点 ;孔子的性善观与其利欲观并不暌隔 ,利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善  相似文献   

6.
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 ,以儒家“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 ,生于公元前 5 5 1年 ,死于前 479年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鲁国陬邑人 ,鲁是周公儿子的封地 ,故非常重视“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仁学”为其学说的核心 ,其目的在于恢复“礼”。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那里“仁”一方面作为“礼”的基础 ,表现为社会的伦理规范 ;另一方面要求个体要克制自己 ,化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欲求 ,使社会与个体达到统一。孔子推而广之 ,对人的看法认为 ,“…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我国文坛对传统文化的讨论很热烈,大多数人承认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当前的政策,是要使落后的经济、文化尽快现代化,于是就不可避免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传统文化应采取什么态度?许多青年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保守的、封闭的,不符合时代要求,因而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特别把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节日繁多,它们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载体。联想到不久前,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欲 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事,我愈发痛心地感到:谁 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 西方很多学者将韩国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 儒教国度"。就像对待端午节"申遗"一样,大部分中国人听到 这个消息会觉得不解甚至愤怒:儒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国 吗?孔子孟子不都是炎黄子孙吗?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孔子天命观包括"天"命"鬼神"等概念,这些概念孔子是如何理解的?对孔子的人生信仰有何种作用?我们该如何继承?对我们的现代人生又有何种启示?这就是本文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积极有为、奋发向上、正视利益、追求"不朽"、自我约束、求利重义等,对青年人生信念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重点阐述和说明了关帝崇拜与儒教的内在关系,通过探索关帝崇拜的儒学背景与宗教特质等问题,力图揭示出某些中国文化自我发明和创新的动因和方法,以推助新世纪中国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改良或重塑.  相似文献   

13.
孔夫子信仰在中国形成以后,随着华侨出国也传播到海外,并且在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朝鲜、韩国甚至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都建有奉祀孔夫子的庙宇;在印尼华侨华人社会传播过程中,曾有孔教会与三教会出现,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提起儒家与道家,历来讨论最多的就是两家的对立。近年来,有关研究二者相同之处的成果在不断大量增加。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寻找道家和儒家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宋清时期大量官私学校在赣闽粤边区的兴办,促进了儒学在客家地区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政府也按照儒家"以神道设教"的原则,通过建立祀典、拉拢改造、打击毁禁等方式,加强了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管理和控制。儒家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广泛传播,对客家民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天地君亲师"也成为客家人的祭祀对象。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与墨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两家在许多方面针锋相对。实际上,两家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又互补互用,共同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正宗和主流,由此而形成的儒家文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尚书》作为经典文献,在承继并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在众多的中国哲学思想中脱颖而出,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从而转化为国家意识,是具有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就是儒家思想具有与封建制度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王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使得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思想,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思想改造,象征建构,制度设计,思想渗透从而与现实政权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经过统治阶级一系列有意的的意识形态化过程,儒家思想最终成为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行法则,影响整个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确立其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