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即教育符号的创制、释义、应用。教育与符号深切关联,符号学乃贯通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公分母。符号教育即通过充分、全面和深度挖掘符号以培养人的个性化、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形态。以符号学理论为工具构建符号教育学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研究者结合自己2017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学经历,深度观察美国威斯康星州基础教育状况。并从符号学视角解析美国儿童学习成功的奥秘——符号教育。美国儿童学习中符号教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教育符号的泛在性;符号思维的可视性;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符号运作的开放性;符号知识的经验性;符号学习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与意义的学问及其相关理论.符号教育学即以符号学为武器批判教育的一种教育学理论形态.符号教育学者在教育符号域(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观察和解释符号及其意义、探究教育符号行为的心理动机、意义及各种指称关系中的认知和释义过程,并通过对符号的研究来认知教育现象和思考教育问题,从符号学视角描述、解释、预测、改进教育.符号教育学时代,意义与意义感将成为人生与教育的中心目的 .未来符号教育将是无时、无界、无人,借助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和基因修复技术,将会出现"万径人踪灭,空山不见人",因而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亟需革故鼎新,应对虚拟符号主宰的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3.
运用符号学原理,探讨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发掘符号特性,准确运用符号语言.并指出设计中符号具有认知性、普遍性、约束性和独特性.设计中对符号的运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阐述了对符号学的研究将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产品-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数字电影作为当今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视听综合的教育传播媒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因为其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充满了符号和由符号组成的文本,其中,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是电影意义的运载工具。对数字电影中出现的符号概念上的梳理,了解符号学,将其与数字电影结合,并对电影符号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数字电影的教育传播符号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写作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而引入符号学不失为一条路径。这是因为,当人被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时,围绕着人的世界就被看作是一个符号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形成的人的经验是由符号组成的,而表达人的经验所完成的写作文本不是别的,也正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符号学打通了世界、经验与文本,为写作拨开了很多困扰。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符号学家和语言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辩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此同时,中国先秦时期的荀子集名实论之大成,也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作者从符号的价值、系统、约定俗成等几个方面考察了荀子名实论的符号学观点,认为名、实问题的论争包含着中国语言符号学的最初萌芽,它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应用符号学。  相似文献   

7.
符号学源起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将语言学符号与系统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关注符号意义的产生,不同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与系统契合性等问题;用符号与系统相关理论,重新审视《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爱情纠葛,探讨人物“平衡一不平衡”关系转换以及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与尝试。  相似文献   

8.
卡尔·比勒的语言符号观集中体现在其语言工具论模式中.他在对语言功能进行区分的同时,定义了三种不同功能的语言符号。皮尔斯符号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符号的分类,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符号。两者都肯定了符号功能及主体人在符号意义诠释中的不可缺少性.但比勒研究重点仅是语言符号,而皮尔斯则对整个世界中各种符号现象作出研究.更具全面性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自罗兰巴特把语言符号学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符号系统的研究以来,符号学体系也不断扩充。人们日常接触到的种种房地产广告形式实际上正是种种符号元素,需要符合符号的表征机制及体系作用机制。符号是文化的产物,一切文化体系都可视为符号系统,这也就使符号具有了与"征兆"、"症候"等不同的特征,即约定俗成性与诱导性。房地产广告符号元素正蕴含着广告主体的意图及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符号学家和语言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辩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此同时,我国先秦诸子也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本文讨论了孔子的正名论与符号学。老子的名论与符号学,墨子的名实论与符号学,公孙龙的名实论与符号学。荀况之正名与符号学。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名、实问题的论争包含着中国语言符号学的最初萌芽,它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应用符号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