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闻界,冯森龄同志以善调查研究和写现场新闻而著称。我是冒着6月的骄阳专程造访。在他家的客厅里,冯老热情地接待了我。冯老年高六十有九,且患高血压等症,身体确不如前。好在他精神健旺,说起话来就象写文章,开门见山:“打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和各地的报纸先后开辟了现场新闻专栏。”冯老扳着手指,如数家珍:“你看,首都21家新闻单位开展了‘现场短新闻’大赛,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界,新华社老记者冯森龄同志以善于调查研究和采写现场新闻著称。前些时,我就如何采写现场新闻的问题,专程到西安他的家中拜访了他。1984年,他采写的《陕北有煤海》电稿,曾被全国35家报台采用,被公认为典型的视觉新闻,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冯老有4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宁夏、甘肃、西藏、广西、陕西等分社社长,高级记者。现退居二线,仍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长期以来,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包括编辑、记者,都喊新闻要“短”。可是,喊是喊,做还做。广播里,报纸上,“长”风始终剎不住,“短”风就是形不成。或者,“短”一阵子,又“长”了起来。中国记协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吹起了一股清新可喜之风。相比之下,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新闻稿越来越不受欢迎,袭用已久的新闻写作技法也越来越显得呆板、枯燥、模式化。在这种情况下,“散文式新闻”、“立体化新闻”,“目击新闻”等等,顺应改革大潮和受众的普遍要求脱颖而出。现场短新闻出现之后,很多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就现场短新闻的界況、特点、采写、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尽管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但为我们深入探讨现场短新闻问题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启示。其实,新闻要短、要活,要生动形象,并非最新  相似文献   

5.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它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特征外,作者更应当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有如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对一般新闻作品都是必要的,但对现场短新闻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篇幅比重较大的场景描写,便不能戴上“现场短新闻”的桂冠。这种场景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景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最理想的是要能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6.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它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特征外,作者更应当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有如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对一般新闻作品都是必要的,而对现场短新闻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较大比重的场景描写,便不能称其为“现场短新闻”。这种场景描写要能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要想写出这种“佳境”,一是要画面丰富。就是说,不仅要展示出远景、中景、近景,还要凸现必要的细节。例如《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一文中就分别展示出了天空、地面、广场、居民区、商业区、原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原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办公室旁的阳台等镜头。  相似文献   

7.
现场短新闻,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及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它愈来愈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场短新闻是由现场、短、新闻三个概念构成的。要写好现场短新闻,首先是如何捕捉现场。现场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有计划发生的现场,比如抗洪救灾队伍进驻灾区是有计划的,完全可以到现场去采写;二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场,比如拦河大堤连遭暴雨袭击,水位  相似文献   

8.
何学元 《新闻界》2000,(2):58-58
基层通讯员的最大优势 ,就是能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 ,抓到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活鲜鲜的新闻。去年元月下旬 ,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深入旺苍县高阳镇向阳村改土工地 ,我随同到现场采访 ,见他在凛冽的寒风中和农民亲切交谈 ,了解群众的负担情况 ,告诫基层干部“千万要爱惜民力”。我看、听、问、记四管齐下 ,抓住这些生动的情节 ,写出《省委书记来到向阳村》 ,在《四川经济日报》和《广元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近年来 ,我先后采写的《农家妇笑答洋博士》、《朋友县长“够朋友!”》、《“厅长是个老把式”》等数十篇现场短新闻 ,因其…  相似文献   

9.
9月24日,在延安举行的全国地市报学术研讨会上,全国记协国内部主任阮观荣同志就目前新闻界兴趣的“现场短新闻”热,综合了各方面对此的研究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一、“现场短新闻”的界定。“现场短新闻”这个提法过去没有,反映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都是一种创新。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提出了许多见解,而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深入新闻实践的现场,采写、制作的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短小精干的新闻”。二、“现场短新闻”的三要素。首先是新闻价值高。包括要有丰富的信息价值;正确的宣传价  相似文献   

10.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一是现场感强,二是篇幅短小(评奖文字作品要求不超过千字)。这样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阅读省时,可读性强,读者喜欢;而且能够使版面增大稿件容量,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新闻媒介的历史使命。那末,采写现场短新闻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选题要精当现场短新闻,毕竟是新闻中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记者在确定采访对象时,不能不考虑新闻事实是否适合用这种体裁来表达。有的新闻,现场感可谓强烈,但未必能短。中外新闻史上,都有这样的先例。1956年新华社采写的《当你们睡熟的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取得了成功,并将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这项评奖活动。但是,究竟什么是“现场短新闻”,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我想是否可以做如下表述:记者(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2.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在新闻要写活写短的呼声中,中宣部将“现场短新闻”的报道方式,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一方面加以提倡。而今,“现场短新闻”犹如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般展露于众家报纸的版面上,深受读者的喜爱。 然而,笔者却发现一些报纸对“现场短新闻”的概念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取得了成功,并将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这项评奖活动。但是,究竟什么是“现场短新闻”,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我想是否可以做如下表述:记者(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在报道彭子冈同志逝世的消息时,用“握一管神笔,有两只慧眼”作引题,概括了这位著名女记者一生新闻活动的特点。神笔和慧眼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神笔来源于慧眼。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报道,而且篇幅短小,尤其需要有两只慧眼即敏锐的观察力。新闻现场是个复杂的事实,可以是色彩缤纷,也可以是杂乱无章。记者对于现场应具有两种观察能力。第一步,鸟瞰全局,即宏观观察,尽情地去看,去听,去感受,清理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是十分重要的,舍此就不能认识现场,但比较容易。第二步,从现场“跳”出来,把五彩纷呈的场面一点点地剔剥,去捕捉那些最富有意义的画面,使之成为新闻。这叫做微观观察,这种观察可能更困难一些,但更容易体现记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记者进入(或置身)现场在进行宏观观察的同时或之后,就应立即迈开第二步,调好焦距,把镜头(视线)对准最佳方位。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除了抓取新闻价值较高的事件和注意稿件篇幅之外,关键是要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17.
18.
自去年10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竞赛活动以来,我们写了几篇现场新闻作品。这里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去年10月11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对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现在报纸现场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报道太少了,应该多反映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除了应具备上述“现场”二字的五个条件外,还要具备“短”的特征。短新闻也有自身的规范和定义,它应“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凝炼、短小的报道”。它就像现代武器库中的轻武器,短小、轻便,迅速、及时,读来方便,是新闻报道中最受受众欢迎的一种文字。然而,这种受受众欢迎的短新闻,在我们新闻工作者中倒常遭冷遇,往往看不到短新闻的应有作用,说它是“江米条”、“豆腐干”,没有生命力。其实,短新闻自有短新闻的威力,一般比长新闻更具有可塑性。它不仅因  相似文献   

20.
主任:穆青(中国记协副主席、新华社社 长)副主任:李庄(原人民日报总编辑) 绍海梭(原新华社副社长) 范敬宜(经济日报总编辑) 张常海(光明日报总编辑) 杨子才(解放军报副总编辑) 店非(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刘国雄(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 武子芳(广播电影电视部地宣局副局 长、高级编辑) 赵章光(全国劳模、北京章光101毛 发再生精总厂厂长)评委:成一(原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 高级编辑)谷弃旺(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主 f不编辑)彭朝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允所 副研究员)夏之平(原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副 主任、高级编辑)白谦诚(广播电影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