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对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国和美国都颁布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改革政策,以指导、引领教育改革.比较发现,中美两国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基础教育政策),在政策变革的清晰性和复杂性、必要性和实用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以及政策权力等方面存在诸多异同,两国教育政策存在各自优势和不足.但两国都在关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教育权力和责任的重构,以及完善教育政策制定、发布与实施机制等国际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中国和美国都颁布了很多教育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在政策目标、经费分担、政策内容及配套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研究两国政策的异同,对完善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有三点启示:根据流动儿童需求制定政策目标;加强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提供补偿性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多族群国家,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都推行基于族群的倾向性政策。本文对中美两国倾向性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状况、问题及争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政策特征及要素分析的视角,对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厘清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定位和路向。从宏观政策层面看,两国高等教育政策均具有“国家本位”特征。从差异性上看,中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现出政府主导、循序渐进和一以贯之等特征,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则表征出政党主导、分权管辖和变动不居等;在管理体制层面,中国的“两纵三横”式和美国的“多元参与”式具有各自的内在优势与不足;在学生、教师、课程的国际化方面,中国与美国相比虽有明显差距,但中国在留学生规模和质量、教师科研成果、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势头正旺。在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策价值取向、管理体制效能、发展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转变将进一步激发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两届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本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它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基金,由中央拨款,对艺术项目与艺术机构进行资助,以此来支持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美国的国家艺术基金会创立于1964年,随着美国政权的更迭,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发展也随之变化,由起初的繁荣到现在的衰落。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可以了解到中美对待文化艺术的不同态度和所采取的对应的文化政策;通过中美两国国家艺术基金的对比,可以看出两国文化政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澳大利亚曾经实行双语教育政策或多语教育政策,近十年来,却出现了一种“单语化”的趋向。2002年美国废除了《双语教育法》,实行单语的《英语习得法》;2002年澳大利亚取消了对亚洲语言(汉语、印尼语、日语和韩语)教育的资助,重新强调英语的主体地位。文章试图简要描述美、澳两国从双语教育政策向单语教育政策转变的过程,分析两国双语教育政策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和相关社会制约因素.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郑丽丹 《考试周刊》2010,(22):236-237
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对苏联继续坚持一贯的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更是掀起“反对苏联商品的倾销”运动和征收“反倾销”特别关税。这些经济上的反苏政策非但没有给美国带来任何的好处.最终还导致关苏两国经济联系的减弱和美国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失。本文以当时美苏两国经济情况为背景.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苏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澳大利亚都经历了从自由移民到限制和排斥再到选择华人移民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国对华移民政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两国对华移民政策都是特定的国际国内历史环境的产物,两国的移民政策的松动和紧缩决定于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越两国均重视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两国的边境政策在系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中越两国边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导致中方部分边民不满情绪和跨境犯罪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在中国近代农业危机日益严重和实业救国的热潮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如设置了一些专门性的农业机构、颁布了有利于近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开办了一些农业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奠定了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这一统一分析框架和统一思想来破解。这主要归因于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大市场联结起来,我国工业较弱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农业较强的区域性特征。但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并不完全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开展,应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使农业产业化的成长,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区城板块模式格局。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光复初期,国民政府为恢复台湾农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局部调整土地关系,扶植自耕农;修复和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策划肥料供应,增加化肥的使用;研究和发展农业新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及注重经济作物的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状况,不但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台湾工业的发展,并为国民党全面退台后成功地实行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农业政策的调整范围主要有:调整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鼓励兴办农会;奖励垦荒;提倡改良农业技术。它在四个方面发挥了作用;促进中国新式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改良、引进农产品种和生产工具以及改进农业技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经营出现了有限资本主义化。但它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内蒙古城乡差距问题日益严重,且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特点、历史积淀、现行制度和政策等因素造成。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深化农业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废除城乡差别制度,形成公平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再分配的尺度进一步向农民倾斜;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7.
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飞跃,是今后一段时间摆在湖北全省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本文针对新的历史阶段湖北科教兴农的障碍因素,围绕新型农村科教创新体系的建立,就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创新、农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科教兴农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探索工业化道路,各自实行了有效的粮食购销政策。两岸粮食政策的制定背景、目的与任务有相近之处,但在粮价控制政策、农产品平衡生产、农村土地关系、执行政策的组织形式、农业投资程度、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英国在近代战后农业的变革和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内蒙古农业生产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加深对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政府正确的决策和农业政策,是农业迅速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加快农业技术改造,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要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集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