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忠毅 《精武》2008,(9):18-18
红拳是流传于西北,兴盛于陕西的古老拳种,注重实战,击技性强,节奏鲜明,结构严谨、朴实、大方是红拳的特点。自清朝中后期以来.陕西红拳主要分成四个流派,即三原的鹞子高三、临潼的黑虎邢三、宝鸡的司宝龙和通背李四。这四位武林前辈,人称“陕西四杰”.他们对陕西红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今的陕西红拳不仅以实战性强而享誉武林.更以其历史悠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逐渐被人们重视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陕西红拳的关中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研究。主要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拳拳种地域特征、传统继承等诸多方面,突出陕西红拳独特厚重、丰富多元的文化基因,为拓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4.
红拳,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红拳作为“查、华、炮、红”四大流派之一,影响不可谓不广,但要认识真正的红拳,认识红拳的真正魅力,必须要亲往红拳最流行的陕西走一走。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武术界,冷不丁提起邵智勇,一些人会觉得陌生,但一提起"八斤",可谓无人不晓。后来我知道"八斤"是邵智勇的乳名,因为生下来有八斤重,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个特别稀罕的事儿,家人感到分外高兴,便直接取名"八斤",一直沿用至今。陕西人给孩子起名是颇具文化品位的,往往除了官名或者学名之外,还有乳名。这应该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语言、文化习俗,体现了父辈亲朋对新生孩子的佑护和心愿。据我所知,陕西武术界,有乳名者大有其人。如起初认识李少阳先生时,人们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表明:随着"武林大会"的大力宣传和首届"WMA"竞赛成绩的公布,陕西红拳展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和实战技击能力;但红拳也面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建议:建立健全竞赛制度,优化陕西红拳的文化生态,在制度保障下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等方法,对陕西红拳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存在传习方式保守、传习渠道单一化、后备人才匮乏和传统武术文化挖掘、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从而提出政策支持引导、组织管理创新和改变实践模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5月份,写了《文化红拳》的稿子,在《中华武术》刊登之后,在陕西红拳圈子里引起较大反响。回到西安,很多红拳的前辈、老师、朋友纷纷和我谈起读了文章的感受,向我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历史资料,希望我能把“文化红拳”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特别是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发起人邵智勇先生多次邀我去商谈红拳的发展思路,向我讲解自己多年来关于红拳的心得体会,慷慨赠与了80年代“挖整”时留下的一些珍贵资料,让我感念不已。  相似文献   

9.
宋黎明 《中华武术》2005,(12):32-34
2005年11月13日傍晚,陕西省第七届红拳交流观摩赛在绵绵的寒雨中落下帷幕,来自陕西各地的73支代表队的近五百名运动员,在兴平市体育健身中心切磋武艺,交流友谊。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骊山少林文武学校代表队、西北武术院代表队分获团体总分冠、亚军。  相似文献   

10.
认识长军很多年了,一直把他当作在武术上至好的朋友、兄长,常常因他而感到自豪。无论当年的英气蓬勃、战功赫赫,还是今天的淡出江湖,一心经营他的武术学校,我都感受到他的真诚、含蓄与坚韧,不乏西北人的豪爽与坦荡。相交这么多年,从未听说他练过陕西红拳,也未曾听别人谈起。  相似文献   

11.
陕西“红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其在高校中的传承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也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发扬。本文通过“红拳”在进高校中的引入和学习,意在为更多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洋 《体育世界》2014,(10):73-7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得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它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特别在当今"非遗热"背景下研究,把红拳研究上升到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非遗体育项目安塞腰鼓和红拳在陕西高校开展的成功经验为例,总结了陕西高校非遗体育进校园的状况,分析了陕西高校非遗体育进课堂困境的成因。构建基于实践性的大体育价值观是高校非遗体育传承与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还应重视非遗师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人们往往漠然置之,似乎感觉自己熟知的事物本该如此而无庸置疑。试想一个拳种的源起为何以一种昆虫——螳螂冠名?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若仅以此拳源出于模仿螳螂捕蝉为解,也难以敷衍塞责。螳螂拳的产生尽管有它自身的偶然性,但其必然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保持着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只有抓住螳螂拳产生的文化基础,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它、理解它、研究它和表现它。不然,我们将怎样像螳螂之形、取螳螂之意呢?  相似文献   

15.
马文国 《中华武术》2007,(12):16-18
古城西安的陕西省体育场西北角,一块将近200平方的空地上,每到周末,便自发地聚集一批练武者,确切地说,是一群习练红拳的人。其中有一位年过六旬、面貌清癯、神情刚毅的长者在现场指导,一会纠正动作,一会亲自下场示范,一会独自练太极拳或者八卦掌,他便是本文的主人公——高西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生态学原理,立足于原生态红拳不能割裂的“核心物”和“环境要素”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西部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从原生态红拳与现代社会生存需求视角进行调查和探究。研究认为原生态红拳和现代红拳生存方式不同,现代社会表现方式存在“生存与发展”“守旧与革新”“原生态和生存需求”矛盾,研究具体分析现代社会原生态红拳不同层次的生存需求,提出全面贯彻国家相关政策,解决原生态红拳与生存需求矛盾的思考。研究对解决当代社会红拳拳种生存与存在矛盾、拳种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传统拳种的现代社会生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瑜 《精武》2006,(2):44-45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与武术拳种的关系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 而形成具有该地区的文化特点的文化。它是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为主要内涵而形成的。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风俗民情也各有差异,所以各地区之间的武术风格也常常是各具特色。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使武术拳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营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亮光 《精武》2010,(5):59-59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随着形意拳历代传人的无私推广和大力弘扬,形意拳的知名度愈加提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喜爱和欢迎,学练的人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受不同地域条件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逐渐形成符合本民族习性的意识观念和文化特征。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的武术拳种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地域文化着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古文化遗存对武术拳种的深远影响,以达到促进武术运动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马召兵 《武当》2013,(4):37-37
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在古代社会里,由于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两种结构系统。一种是统治阶层的文化,称为士文化。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环境中,社会下层的民众为了生存而忙碌,根本无心去练武术,况且对于大多数普通贫民来说,也没有必要习练武术。同时,他们接触的文化比较浅薄,无法对武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无法以文字来记述。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社会上层具有深厚文化知识的统治阶层,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就扮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