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多想重回半年前的那个平静的夜晚——吉隆坡机场,马航MH370客机,载着离情别绪,就像每一次普通的航程,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乘客们便能再见亲友的笑脸。然而,这一次,意外发生了——2014年3月8日凌晨,搭载239名乘客,包括154名中国同胞在内的马航MH370客机在雷达屏幕上消失。对于全世界而言,这是一段让人揪心的日子;而对于中国海军而言,这是一段与死神赛跑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何显玉 《新闻世界》2012,(1):138-139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在追求真相、记录事件时,见证或感受许多形形色色人在名利场、职业场、情感场和生死场上沉沉浮浮。记者也在其中沉浮挣扎,他们时时身处是非漩涡中,内心要承受诸多磨难,生命也在不断涅巢与重生。记者该如何保持新闻激情,一直在追求真相的路上不懈的行走呢?笔者认为,一个站在时代潮头的新闻记者,要想让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属于时代的血,就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清晰的判断力,还有足够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3.
白杨 《新闻爱好者》2010,(5):142-143
语言交际中会话问题的提出在日常的交往对话中,我们发现: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的人说出的话让人很受用,而有的人却让人如鲠在喉;有的话直截了当,有的话听完后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后才突然明白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等等。而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语用学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即语言运用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4.
各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殊的信息承载体——语言。报纸是文字语言;广播是声音语言。那么,电视新闻的报道语言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是“形象语言”;有的人认为是“声音语言”。强调“形象语言”的同志,从电影理论中引经据典,认为“电视与电影都是形象化的工具,所以,电视新闻也应该让形象来说话”,坚持“声音语言”的同志理由恰恰相反:“形象语言不易表达抽象的概念,无法准确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和本质,新闻信息应该让声音来传递”(引自《第一届全国电视新闻理论讨论会》发言)两种观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2,(10):64-64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普遍原则非从书中得到不可,不过还得拿到实际生活中检验。人们对于某个话题的说法,都是从许多人那儿收集来的。于是人只抓到真相的局部,而彼此之间差距之大,会使他永远不能获得全面的观点。——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过去我们的教育,大都是听到老师或父母不断地跟我们说,阅读有哪些哪些好处,或是传统上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比喻。可是,对于那些没有进入阅读世界的人来说,这样的比喻他们是无法体会的。也许我们要转换一下说法,先从反面来看,也就是从缺少阅读时会产生什么问题来谈一谈,因为这些感受会比较直接、常见,可以让大家从中体会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媒体的同仁已多次报道了阜阳官方的推诿和阻挠——这并不奇怪,真相的揭示会搞掉一些人的乌纱。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个地方的民众也被套在了茧子里  相似文献   

8.
陆莹 《中国广播》2009,(7):10-11
今天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日子,中国广播联盟正式成立了!这是我们广播人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它开放的姿态和团结起来做大事的气度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它的明天会很美!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广播还是弱势媒体,但弱势媒体通过有效的、科学的运作也可以变成相对强势的媒体,这一方面要眼睛向内挖潜改革,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寻求支持。在我们探索广播发展道路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领导重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关键。”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然这不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专利,可以说任何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如果把上面这话换成任何一句“领导重视是搞好××工作的关键,”我看照样让人颔首称是。但在如何达到领导重视的问题上,以前档案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中,常会碰到难以“对付”的受访者,他们牙关紧闭,讳莫如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性采访,由于涉及某些利益关系,使得受访者不愿说出真相。受访者不接受采访,记者当然就写不出稿件来,如何才能“撬开”受访者的嘴巴呢?这让很多记者感到十分棘手。要想让这样的受访者开口,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对记者特别是刚入行的新手来说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经历和观察以及学习他人的采访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同行以启迪和借鉴。一、在访谈中寻找破绽这是一种在访谈中寻找对方破绽而“逼迫”其说出事实真相的方…  相似文献   

11.
心神不稳——如果把脉,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当前“传统媒体综合征”,或许是恰当的.其实何止媒体界,实体产业乃至金融行业,也有类似症候.所以,前阵子华为总裁任正非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说出了他的“豆腐论”,也算一种“对症施治”.先来复习一下他的原话:“中国有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地去发豆茅,把豆芽做好.我们1 5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呀!”  相似文献   

12.
五月,我到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走了一趟,有个突出的感受是,恐怖活动就像幽灵一样,形影相随,紧跟着你,对你的安全造成无形的威胁。漂亮的“玻璃圆筒”在巴黎机场上,空前严格的安全检查给我的印象最深。凡是从巴黎机场乘飞机的旅客,都要接受这种安全检查,尤其是对去中东地区国家的乘客,检查最严。我们是途经巴黎去阿尔及尔的,也不得不过一次严峻的安全关。这种严格检查是我曾经进出巴黎十几次中很少遇见的。我们经过安全门以后,被带到一排长桌前,法国海关的安全人员对我们的手提行李进行惊人的仔细搜查,装了胶卷的照相机要对着向外的方向爆光一张,甚至连一盒头发油,安全检查员也要打  相似文献   

13.
元气蒸腾     
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永不停息地绕着太阳旋转,旋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它猛一抖动——今年,好几块大陆发生了相当强烈的地震——已经把我们带到世纪之交了。 我们每逢年关都要习惯性地转过脸去,回顾回顾。那么,在这比年关重要得多的世纪之交,我们反倒可以把脖子当成拧不动的电线杆吗? 不行。我们每个人的脸实在应该像白杨树的绿叶一样,在风中转成白花花的一片,让我们把如炬的目光,都投向我们人类在20世纪留下的深深的车辙和脚印。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当然,在这里,我们引导人们回顾历史的目的,也是为了说一个人。 这个人是从广阔的范围着眼开创他的事业的,事实也证明,他的事业已经属于广阔的范围,因而我们在说他之前,不得不先说说他之所以出现的广阔的历史背景。 那么,就让我们把双重目的暂且并在一起吧。 战乱。战乱。战乱。史无前例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争夺,剑拔弩张,持久的冷战。人们竟相进  相似文献   

14.
何平 《新闻战线》2012,(2):14-15
11天5市的采访时间很紧凑,除了睡觉,我们几乎都在和水文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吃饭也成了工作餐。让水文职工说出心里话,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从人身自由的角度来讲,中国大陆是比新加坡还要宽的,没有很多限制。如果你凡事都牵扯到体制,那出错的机会也会比较大。我觉得,记者的天职、第一要义就是先把真相呈现出来——很多人甚至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蜀鄂 《新闻前哨》2008,(10):63-64
科学如同一辆飞驰的列车,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这辆列车的乘客。飞速发展的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只得紧紧地依靠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使科学自身越来越深奥,让普通百姓只得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7.
<正>【今日微议#舆论倒逼"真相"#】6月20日,南京发生的一起重大车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真相未查明之前,传言已从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发布,掀起舆论浪潮。现如今各类社会突发事件常有这样的现象——舆论频频倒逼,各种已被定性的"真相"就此传开。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微议一@书香满心:真相只有一个。当真相还在路上被全力调查的时候,也许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人,都要适当  相似文献   

18.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我看了2003年《新闻调查》在北京广院的一次对话,当时有专家提出说,没有事实,所有的事实都只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事实,没有真相,真相都是相对的,真相都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它的解释。我自己是搞哲学的,认为真相还是有的,但是对真相如何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其实对新闻调查类节目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定义,就是说不但要把掩盖的真相给揭示出来,而且要把真相后边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给我们展现出来。那摄像机在这个时候不管用了,摄像机告诉我们的只是第一层面的东西,第二层面是摄像机把这些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把这个东西渗…  相似文献   

20.
访日散记     
6月1日至30日,应日本东京上智大学邀请,赴日讲学访问。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走马看花,体会不深,但所见所闻,感受很多。这里随笔散记,谨作汇报。机场巧遇记者抢新闻上午10点从北京起飞,下午3点多钟到达成田机场。第一次访问日本,人地生疏,我只好随着乘客人流,向机场海关涌去。无巧不成书,正当我们在通道行进时,突然被警察挡住了,他们布置了临时警戒线,让旅客绕道通过。当旅客询问原故时,警察连忙解释:“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宇野外务大臣从巴黎回国,记者在前面进行采访。”这是偶发事件,乘客似乎并不关心,他们很快离开机场,可是,对于这个与新闻结缘的我来说,对此却很好奇。我希望借此机会,亲眼看看日本记者是怎样抢政治新闻,怎样“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