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他:"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之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即将退下来的副厅级官员,范松青显得过于高调。他自费出书,大谈反腐和官员财产公开。在讲求分寸的官场这种行为太过另类,而对于他自己多年的宦途来讲,这却一直是常态。他努力保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也必须谨小慎微地处理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近些年全国官员贪腐案件的研究发现,在因贪腐获罪的官员当中,有约70%是“带病”而仍得到提拔的官员。这个数字背后是亟须加强的干部队伍建设、考核、选拔和监督等制度革新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5.
金道铭?令政策、杜善学,分属山西省委、政协、政府“三套班子”他们的落马可谓“一窝腐败”。仔细分析这两年被查处的山西官员,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  相似文献   

6.
官场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两千年过去了,官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场依然健在。古代官员离任,曾上演了一幕幕五花八门的悲喜剧,有的依依不舍、哭声震天,有的鞭炮欢送、欢呼雀跃,还有  相似文献   

7.
封建王朝的官员丁忧守制,期满起复补缺成为常例,但起复之路并不简单。《顾文彬日记》详细记载了同治九年顾文彬丁忧期满后,赴京听候铨用的整个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官场的真实生态。这对研究晚清历史、以史为鉴、反腐倡廉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反腐制度之严密,手段之严厉,都是历史所罕见的.按理说,洪武朝的官员应该个个都老老实实,卖命工作.但是事实不然,官场腐败居然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9.
家人问孔光:"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都是些什么树啊?"孔光听罢,皱了皱眉头,先是沉默不语,继而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家人们万万没想到,孔光的保密工作竟然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相传,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  相似文献   

10.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11.
李志刚 《出版参考》2011,(10):27-2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12.
清朝宣统朝时期吏治极其腐败,英国《泰晤上报》驻京记者莫理循曾指出:“这个国家在财政压力和公众迫切要求改革的压力下,正面临一场非常严重的危机.在每一项可以设想出来的计划上,把钱像流水一样挥霍,但是,税收却没有相应增加,不知道节约开支,各种弊端并未真正得到纠正.贪污、挪用公款、受贿、卖官鬻爵依然如故,白拿薪俸的闲职人员及候补道台的队伍有增无减.”[1]675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预言的“抽心一烂”局面已经出现了.伴随着这种吏治腐败状况而来的是礼会经济的崩溃和财政的枯竭.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  相似文献   

13.
陈遵写的应酬信 古代做官的人为了搞好公共关系.不得不四处写信应酬。特别是地方官要和京师的长官、朋友们保持联络.请其关照:地位低的官员要向地位高的官员问候.表示有礼。至于在京师的官员向地方官员写信.有的为了推荐吏员.有的在关说人情,有的是通候性质。以上的信都是官式的应酬信。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提拔?如果这是一道公务员考题,恐怕最能得高分的答案应当是那些"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人。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样的干部任用原则并未得到全面、系统、正确地贯彻执行。细观近些年暴露的多起用人上的腐败案例,就会发现在中国官场上,以下几种人最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第一种人是,身边人。伺谓身边人?具有代表性的当数领导身边的秘书。别看这些人只是个"拎包"和"捉刀"的,可都是领导"过五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防范检查官员腐败。一般来说,古代"巡查制度"分为常设和临时简派两种形式。两种"巡查"制度一是位高权重、职宽责严的巡按御史。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每个区设置一名刺史巡行监察,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权力很大,属于常设巡查机构。这种巡查制度,为历代沿用借鉴,如魏晋、隋唐时期有"监察御史",宋朝有"监司",元朝有"按察使""廉访使",及至明代,巡查制度已相当完备。据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明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西方人经常会批评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殊不知,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没有去注意一分一秒的精确时间的习惯,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一种对于勤劳美德的强调和遵守作息时间表的惯性。而且,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7.
鸡鸣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 中国古代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人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人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相似文献   

20.
康琴 《兰台世界》2012,(16):75-76
一、我国古代职官制度简析进入现代文明以后,对于一个国家事务的组成,通常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政治这一概念的普及推广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政治这一形态的存在,却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成立的时期。也就是夏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治伴随着国家这一载体的存在而逐渐形成。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体现,集中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