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情感,则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情感性原则的要求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不同于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在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中,人与对象有着某种实质性的要  相似文献   

2.
龚燕 《家教世界》2013,(10):101-102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不同于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因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因此,在琵琶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示范"是一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音乐课堂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范唱、范奏及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还可以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教师的良好示范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多运用自己擅长的歌声与舞蹈等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通过示范让音乐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能使人迸发出心灵的火花.”可见音乐的力量有多大,它足以改变很多人.音乐教师是否想过,学生需要音乐正确的引导,与音乐展开心灵的对话.所以,我觉得音乐教师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启迪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体验音乐的美感应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包彬彬 《考试周刊》2013,(3):192-192
音乐教育旨在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与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音乐,让音乐伴随学生一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智慧.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经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因为听可以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相成的。这与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谋而合。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从音乐作品那美妙的音乐语言和情景交融的意境中理解、感受、体验,从而激发情感.产生美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音乐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孩子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快乐轻松的学习,有效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学是学生情感的投入.童心就像小草一样待我们去浇灌,要想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中去.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来推动他们积极学习音乐的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愉快的教育方法,让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激发他们兴趣。  相似文献   

10.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直接塑造人的心灵美、语言笑、行为美和体态美。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了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音乐教学是教师教学中,把曲目与自我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感知的音乐形象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使音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其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这对学生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能够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情感深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浙江桐庐县教委教研室戴家凤现代教学论日益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音乐是听觉、时间、情感的艺术,因此音乐课堂教学更应当注重情感的参与,这不仅仅是音乐表达上的需要。更是对学生塑造心灵施加影响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  相似文献   

12.
做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情感的投入,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意识的培养。基于此,现代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情感教育这一新型的教学理念。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而言,大多数教师都过于注重音乐技能教学,而忽略了对小学生的情感培养。本文具体分析了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与渗透途径。  相似文献   

13.
美育原理告诉我们:“以美育真”,就是指通过审美教育使人获得真知,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美的事物可以引起美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催化剂”。因此,在俄语教学中贯穿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和乐趣,从而促使外来的动机向内存的动机转移,使内存的动机成为学习活动的持久动力。一、教学过程的情感美教学活动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哪里有成功的教学,哪里就会有情感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对学生深切…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哼着欢快的小曲,于是他的步履就会轻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听到悲哀的旋,律,步履就会沉重。这说明生活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和音乐紧密相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相容并行。而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乐”起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大脑皮层系统和皮层下系统协同活动的反应。在情感的产生和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大脑皮层,由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系统活动进行调解和控制,而要调解和控制得好,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颇有切身感受:当师生间产生了和谐的情感,就能有效地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并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上,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学生愈想学,教师愈想教的良性循环。所以,情感教育对激发学生学…  相似文献   

16.
音乐使人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极其深远。在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显得格外重要,这些幼教学生毕业后肩负着四至六岁幼儿的教育工作,而她们自身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新课标体系下,教师要创建怎样的音乐课堂,唤醒学生的高尚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充满爱心、有较高音乐素质的幼教人才呢?  相似文献   

17.
张金霞 《考试周刊》2012,(44):175-176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1.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一个人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世间最美的声音。音乐家为了美而创作音乐,中小学为了美而开设音乐课,所以音乐课应当是生机盎然、浪漫而富有魅力的。她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从而“培养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音乐教学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笔者的  相似文献   

19.
积极的情感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自身情感内容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最佳状态。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互动行为的内在动因。一、感受教学美感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的直接作用在于塑造心灵美,培养高尚的情趣。正因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所以教学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用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当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感情的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时,便会有孔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音乐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凝结,音乐是一种意境的创造,音乐是一种理念的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适时、适当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开启课堂、解读文本、朗读课文等,这种融音乐艺术和情感体验于一体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解读生动感人的文本,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