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博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又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生活在大兴安岭丛林中的马背民族--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嬗变的长篇小说.作品中迟子建用略带伤感的笔触追忆风光不再的原始丛林和即将随之消逝的古老生存方式,为生态自然和自然的人文存在弹奏了一曲动情的挽歌.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命运,恐怕是人生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一坛猪油》从标题上看很物质很具体很实在,其实写的却是这么个又玄又虚的问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183;罗伦孩曾提出所渭“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说中的一坛猪油与那只蝴蝶卡相比,并不逊色,它最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牵涉了6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部与残缺相关的作品。在作者笔下,盲人二摸爹的生活简单无比,他"从黑暗中醒来",又从黑暗中睡去。那一片静默无边的孤寂,恍如命运之索,紧紧缠绕住了二摸爹的平凡人生。即便是生与死的差别,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像睡眠一般永归黑暗。  相似文献   

4.
志怪志人,世说搜神,中国古典小说从来就热衷于讲述奇人异事。小说者,传奇也,非奇不传,传奇性乃中国古典小说最普遍之形,俨如一件百穿不厌的外衣,常穿常新,只因人世间岁月不居,生活日新月异故也。  相似文献   

5.
6.
正比起对陌生化和戏剧性叙事的追求,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类小说:在平静无波的琐碎事务下,多条人事脉络各自生长,直到在某一点上汇合,并集结为一种指向明确、朴素有力的形而上比喻。这类小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复杂性与思辨性。我以为,阿乙的《对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9.
郑军 《中学科技》2011,(9):12-13
科幻片《人世下游》是一部末日题材的影片,讲述一个在荒野游荡的孤独旅人,无意中捡到一张乌托邦的传单,去寻找梦想中的希望之地,却在成功抵达目的地时,被当做“危险”清除掉。这是一个悲伤讽刺的故事,但故事的背景却颇有意味——石油危机引起的世界末日。  相似文献   

10.
在短篇小说《逝川》中,迟子建写了一条河,一个人,一种鱼。这条河,无疑是一条生命之河,一条时间之河,在这条河边,主人公吉喜经历了充满生机却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吉喜与泪鱼的对照,显示出吉喜强韧的生命力。这条河流淌着的,是一曲悲喜交集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1.
隋忆越 《考试周刊》2009,(38):34-35
受德国民间传说《浮士德》所启发,拜伦写成不朽的哥特式悲剧《曼弗雷德》。本文解析了这部诗剧中蕴涵的悲剧意义,主人公心理特征,以及此剧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部与"声音"有关的作品。从表面上看,"声音"不过是引领作者坠入童年记忆、叙写往事流年的一个感觉媒介,但那些时刻萦绕于"我"心中的悠扬歌声,却在渐行渐远的的时间绵延中,慢慢幻化成为了某种生命的符号。在这个意义上说,声音不仅充斥着"我"的童年记忆,  相似文献   

13.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4.
陆晓珍 《陕西教育》2009,(10):89-89
《逝川》是迟子建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很多读者从诗学、叙事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本文主要从文本的声音和色彩这两方面作修辞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赵艳东 《教育文汇》2008,(3):48-48,55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是本适合心灵阅读的书,也正如徐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静、恬静、智慧的书。”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现代戏剧创作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也奠定了曹禺在戏剧史上的重要位置。对《雷雨》出现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批评者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但再读《雷雨》,给人的震撼依然存在。它在生命轮回的揭示、人的困惑的上演以及痛苦心灵的抚慰方面给人印象深刻,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是目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60后”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独具个性特质的生态写作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作品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大奖,还被翻译成英、法、日、意等多国文字。本文试图通过对《逝川》、《雾月牛栏》两个作品的解读,分析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迟子建小说生态书写的深层意蕴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8.
《酒楼》以写实的叙事方式,通过主人公落魄——博弈——新生的生存经历,直逼社会转型期的形而下层面,探索人类人性的、形而上的命题。主人公齐立言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光复”作为人生的奋斗理念。然而,其“光复”却只是形而下层面的自我实现,具有残缺性。在一定意义上,它只不过是社会转型期财富与话语权的一次轮回而已。  相似文献   

19.
倡导诗歌要"始于愉悦,终于睿智"的弗洛斯特将这一中心思想几乎融入了他所有的作品,九行小诗《火与冰》亦是如此。在这首诗中,诗人暗示世界终将毁灭于过度的仇恨或者欲望,但也在字里行间隐隐透露了自己的疑惑和担忧。从解构主义角度来看,诗歌通过语言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不断颠覆消解了诗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一组二元对立"火与冰",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模糊了人世归途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在对亲友,底层民众乃至一些罪犯的描写中,皆闪烁出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和善良情怀,然而其无节制的温情表达,多少也遮蔽了人生世相丑恶与残酷的一面,随着阅历的丰富和思考的深入,迟子建在《河柳图》与《疯人院里的小磨稻米》等近作中,开始注意把温情的表达建立在对现实及传统偏见的深刻批判之上,故显得深婉动人又坚实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