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由生态文明视角切入、讲述中国生态观,是能够凝聚共识、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表态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这是碳中和传播的重要机遇期,同样也是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的重要时间窗口。碳中和传播既有国际社会的外部需求,也有当前中国主动承诺、体现大国担当带来的先天优势,亦可化解当前生态环境议题面临的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碳中和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能够对外展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的文化内核,还可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扩大国际"朋友圈",续写中国"蓝天故事",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方案"。当前,只有及时抓住碳中和传播窗口与机遇期,才能有效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治理目标。在国际舆论空间,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构成了此方案国际传播的主要官方话语主体,各国媒体、各类环保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主要社会话语主体,环境问题研究者、国际环保组织政策顾问和长期从事环保事业的个人是主要公众话语主体。根植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中国方案将是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参与话语权角力的重要支点,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应由官方、社会与公众三类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官方话语发挥引领功能,社会话语起到注解作用,公众话语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3.
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此之后,国内外众多媒体都对双碳目标进行了持续报道。该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在线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关于双碳目标的22篇德语新闻报道为研究语料,以臧国仁的三层次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凡·戴克的新闻话语分析,在高、中、低三个层面,分别从宏观新闻主题、中观议题内容和微观语义的视角,对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新闻在线关于中国双碳目标的德语新闻报道呈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值得信任和务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作为国际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为了承担大国责任,同时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以下简称“双碳”)。“双碳”战略不仅是国家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彰显大国担当的重要举措。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争取办学资源的天然需求。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解析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必要性,梳理高校在服务“双碳”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学科平台建设、育人模式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阐述具体实践做法,以期为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碳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最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目前,国际上对于碳金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银行信贷、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中介服务和直接投融资等.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烟草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发展大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谋定后动,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烟草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必须贯彻"的要求.人才聚、事业兴,人才资源是烟草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动力源泉,员工强烈的"归属感"是推动各级烟草企业早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强大驱动力和稳定器...  相似文献   

7.
文昊 《生态文化》2011,(5):37-37
国家林业局近日印发《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确定“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是:5年内我国将完成新造林3000万公顷、森林抚育经营3500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20亿株。到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21.66%,森林蓄积量达143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84亿吨,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老城区地铁站域因其优质区位和人口大量集聚的特征,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双碳”目标下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区域,很有必要对地铁站域空间进行优化。以“双碳”为目标,构建老城区地铁站域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张府园地铁站域为例,进行低碳评价,明确“双碳”目标下老城区地铁站域优化原则与思路,提出张府园地铁站域优化策略:顺应时代发展,改造既有建筑、更新服务设施;拓展建筑功能、建设立体绿化;打造智慧交通、普及可再生能源使用。优化策略或可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在倡导"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学习与企业的生存和个人利益紧密相连,谁掌握了新知识、新信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金融时髦市场新贵 所谓碳金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而其中碳指标交易最为时髦,己成市场新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才技术密集的科研单位,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油田发展的新需求,创建学习型研究院至关重要.近年来,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紧密围绕创建一流学习型、创新型研究院这个目标,着力作好全员学习这篇"大文章",不断激发党建活力,科研生产硕果累累,员工队伍健康向上,为油田公司又好又快地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发展非常地迅猛,各行各业纷纷崛起,社会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在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也正在致力于开发清洁能源,但是电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一些较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会伴随着较多的碳排放,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课题,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角色,应当积极地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推动“双碳”目标的实施,通过财务管理的创新转型,使得电力企业向着可持续、低碳的方向发展转型。因此文章将对“双碳”视角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丁翔 《职业圈》2007,(10):34-35
管理是实现组织发展目标和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而有效的管理则必须要达到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均衡.文章通过对"天平理论"的原理阐述及内部均衡分析,揭示了组织目标、权力管理、非权力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组织及其领导者在组织实际运行中如何调整三者关系,进而使得组织得以优化发展,实现组织发展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图案艺术中民族精神的内涵.认为基于中国原始文化体内部自发的抽象性和表现性以及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和"精神是促使中国图案艺术得以延续发展的两根精神主线.此外,还为新世纪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李慧  黄克宇 《职业圈》2007,(21):149
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学习创新人"假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系统管理.其中学习型组织是物质基础,学习系统管理是运行机制,"学习创新人"是远景目标.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就是在这三大因素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必将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时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讨论在coreldraw课程教学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其所用,用其所学"的教学目标,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跃 《职业圈》2013,(2):28-29
学习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我们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要进一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才能够通过全党的学习,带动全国人民的学习,通过学习解决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新四化”的伟大目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自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为党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党中央安排在我国部分省市开展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年来,各级党组织以高度自觉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企业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也为企业党组织如何进一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出了新命题、新任务和新使命.广大政工干部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超前谋划,理清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破解新课题,坚定不移地在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统一意志、坚定信心,为企业更高更快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0.
靳玉静 《生态文化》2010,(2):48-48,64
生物的每一个分子里都含有碳,有机物中49%的成分是碳。如果说水泥是现代许多建筑的主要材料的话.那么,碳存生物体中的作用就如同这些建筑离不开水泥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