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鲜卑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反对势力通过向孝文帝发 难及兵变等手段反对迁都,太子恂也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一次是以废太子拓跋恂和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南迁的斗争,其结果是使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次是六镇起义和河比、山东等地的起义,参与这次大起义的鲜卑人在起义失败后经过辗转迁徙,最终也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但这一融合过程是与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人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莽当权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法制改革,其中尤以货币制度的立法改革为重心.由于不合时宜,加上王莽个人主观原因,改革最终失败.本文描述了币制立法改革的全过程,分析其失败之因,以期给当代经济法制改革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共洛阳组作为河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其成立是“天时”“地利”“人和”等主客观条件下的产物,也是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直接斗争结果。洛阳地区早期党组织建立后,领导洛阳人民开展了支持劳动立法、维护工人权益斗争运动、组建农民协会等早期革命活动,为中共在河南地区革命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探究洛阳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革命活动,对地方党组织建立史的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6.
曹丕代汉开创了一套授受九锡、逼主禅让的王朝禅代模式,因其行之有效且深入人心,在其后七八百年间被不断复制及实践.周隋禅代、隋唐禅代,皆效仿曹魏代汉模式:先制作九锡文,使权臣得以建立独立于中央之外的藩国,迈出"去臣化"的关键一步;再制作禅让文书,描绘出前朝气数已尽的必然结果,宣示受禅者应天受命的理所当然;同时辅以一系列政治...  相似文献   

7.
洛阳在我国古代是西汉的陪都、东汉的都城,建国后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的杂技陶俑不但证明了汉代经济的兴盛,也佐证了汉"百戏"的高度发达。以洛阳出土杂技俑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百戏"的种类,以及"百戏"的发生原因,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古代体育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弁言 泰伯《史记》作太伯)——苏州地区最早的开发者,远古时商代周人部落首领的后代。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末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从岐山下的周人部落来到江南。 春秋时,孔子老先生说泰伯“三以天下让”从而为之作出“至德”的评价,公元9年,王莽从西汉王朝手里夺过权柄而主政时,为了将这种夺权粉饰为“禅让”,苏州秦汉时的名字“吴县”被改成了“泰德”,以纪念“泰伯”之“至德”。  相似文献   

9.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埋葬有若干代皇帝(或称可汗)的皇家陵园。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北魏当时的人们对于金陵似乎就讳莫如深,以至于史籍中没能留下任何具体地理位置和陵制的记载。今天我们研究金陵,在没有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史书中那依稀的记说来进行考索。  相似文献   

10.
对曹丕来说,禅位以魏代汉践祚皇位,是其走向政治巅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历来不被后人所称道、给其政治路途中添加“污点”的历史事件。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左右,其政治成就也因此黯然失色。其实不妨换一种眼光来审视历史,通过对曹丕政治人生的梳理,探究曹丕以魏代汉其中的成因和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洛阳地区先后发现了大量的殷遗民墓葬,见诸报道的约112座。判断殷遗民墓葬,有三条标准。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主要分布三个区域:瀍河两岸、涧河两岸和洛阳东郊。瀍河两岸最多,涧河两岸及洛阳东郊也有少量分布。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葬,按是否带有墓道及墓坑的大小,可分为三型;按时代早晚,可分为三式。洛阳地区殷遗民墓墓主人身份以中小贵族为主,另有少量相当于诸侯国君的高级贵族。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葬,在墓葬形制、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等方面,沿袭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又融入西周时期周人的文化因素。文献记载周成王迁殷遗民于成周。通过分析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时代、分布区域等特征,证明文献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北魏金陵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皇陵。在史书记载中,北魏金陵有云中金陵、盛乐金陵和金陵三处。虽然这三处金陵至今尚未发现,但笔者认为,云中金陵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一带,是北魏早期的皇陵;盛乐金陵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是北魏定都盛乐时所建的皇陵;第三处没有冠以地名的金陵则应在今山西省左玉县的大南山一带。  相似文献   

13.
王莽、刘秀作为儒生帝王非常重视风俗教化.王莽在风俗教化上的举措侧重于风俗使者的巡行和建立三雍这样的象征性教化设施来推行的.而刘秀则侧重于通过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来推行风俗教化,因而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王莽改制的背景和目的出发,对王莽的王田制性质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王田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并从土地遗留基础、政治基础、王莽主观因素等方面探讨了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莽是汉末权臣,外戚出身,元帝后王政君之侄。他一步步登上权力的最顶端,篡汉建新,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新朝短命而亡。桓谭为汉代大儒,代表作《新论》,与王莽为旧相识。本文试从桓谭《新论》出发分析王莽其人及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扬州地区的西汉中小型墓葬被发现者众多,形制较为复杂,随葬品种类丰富。文章以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墓葬形制、典型器物及铜镜和钱币进行分析,将扬州西汉中小型汉墓分为三期四段,并概括出扬州地区西汉墓葬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王朝针对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采取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也对保护与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指数曲线回归方程对文献所记京津唐地区金代人口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估算,可见金代京津唐地区内人口的变化经历了金初的低值期、金中后期的高值期和金末的锐减期三个阶段。在金章宗泰和末年,这一地区人口数达到了最高峰,显示出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同步现象。1210年以后,由于元军的不断进扰和金朝的迁都,这一地区人口呈现锐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西汉王朝为了与时俱进,推出了许多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西汉定都长安,也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其陵寝墓葬遍布关中地区,文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历史时代风貌,这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体现。西汉时期的建筑明器与家族茔地更是西汉墓葬的特征之一,对西汉时期建筑明器与家族茔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西汉时期的墓葬制度和社会制度,是研究西汉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吉语瓦当高峰期。皇家建筑遗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准、书写能力和书体运用情况。近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砖铭充分证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时期,所有墓中瘗文字砖者,无一不是来自于南朝的贵族以及西来东至的秦凉和两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纥骨)、周(普)、长孙、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亥(侯)、叔孙、车(车焜)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连如此简单的砖铭都没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在洛阳大量出现元姓宗亲和其他代姓贵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现了"尉娘"、"苟黑"等代人墓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