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古代中国其实更应该说是一种哲学,它拥有一种伟大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通过具有各种特色的著作表现出来的,而很少是通过教条理论阐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唐志伟 《文化学刊》2008,(5):181-183
"在中国,凡言宗教建筑文化,不能不首先注意到佛教建筑,而佛教建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美学的特征上,又都以佛寺、佛塔为最"。  相似文献   

5.
《职业圈》2014,(16):114-115
他的作品很好的把东西方文化、宗教以及艺术完美的结合,用油画描绘传统佛教题材,淋漓尽致地融汇和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并搭建了东西方文化艺术沟通的桥梁。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先生对吴轲阳的作品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超越自我,领悟神圣,中西合璧,古今贯通,这就是吴轲阳佛教作品表达的意蕴,体现的追求。他的作品把人们带入了一种禅意的玄境,以其独特的绘画手笔和洒脱的气势开启了似已尘封的心灵之窗,展现了颇为罕见的古朴而新颖之精神洞天,让入会有参禅悟道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金砖国家的重要一员,我们提高对其传播力非常重要。印度接收中国信息的主要载体包括网络媒体(含移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大类。中国目前对印传播的渠道以传统媒体及其英文网络版为主,移动新媒体也开始受到重视。整体上看,目前对印传播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传统媒体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相对滞后,需要继续创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不平衡,需要在新媒体端加大传播力度;三是对印传播以官方媒体为主,民间力量参与不足,建议加强对印传播的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力度;四是传播内容的组织和编排相对单调,建议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对印传播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学》篇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大学?显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也。自古以来人们对大学的解释不外乎为两种:一是大学即是博学。如汉代郑玄所言,大学就是"博学可以为政也"。二是大学即大人之学。如宋代朱熹所言,大学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以外的"大人之学",即伦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大到一片地域、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景区、一处景点,大多有各自不同的风物特色以及文化积淀。如何让外国受众在异彩纷呈的世界风光里看到中国绮丽的风景?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通过普遍联系、重点分析、纵横比较,才能找到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向外国受众介绍中国各地独特景观,更好地对外推介中国。选——易于被外国受众认知的"不同点"所谓选"不同点",就是在同类景区景点的"横向"对比中,发现"共性"中的"个性",尽量挖掘"别无我有"的与众不同之处,以便给外国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  相似文献   

9.
嘉宾之声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开展图书出口,一方面是壮大中国出版发行业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通过图书出口这种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而珍贵的旅游资源.文章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点,以及时现在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两位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离开我们半年多了。两位先生学贯中西,德高望重,世所敬仰。早在本刊1993年创刊之时,两位先生便欣然应聘为本刊顾问,并挥笔为本刊题辞。十几年来,季老和任老以极大的热情一直关心本刊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并多次参加本刊的一些学术活动。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特意再次刊发两位先生当年为本刊的题辞,并发表两篇特约专稿,以表达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2.
我曾几次访问过一位白衣布履的智者,他就是来自台湾的著名学者、禅人、文艺评论家林谷芳先生。他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绘画、文史哲各大门类,在台湾被称为几十年来唯一持中国牌的文化标杆。少年时泛舟湖面,一曲空灵笛乐触发了林谷芳的生命情思。如此这般不可思议之因缘使得音乐最终成为林谷芳生命观照中的焦点。三十多年后,他出版了著作《谛观有情—中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0,(5):189-191
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潘德东在2010年7月1日发表的题为《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的博文中指出,文化侵略,作为名词,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作为动词,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生化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韩剧……有意无意“入侵”中国,导致部分民众精神城池失守、思想领土沦陷。一面是外来文化在入侵,一面是本土文化在流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脐带被人为割断,民族文化的基因被无情抛弃,滋生了一大批“伪文化”——打着文化的旗号,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干玷污文化、糟蹋文化甚至根本与文化不沾边的勾当。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民以具有浓郁中华文化内涵的方式,热烈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八方宾朋。《沦语》再次响彻全场,传播到整个世界,孔子这位超越于时代的思想家再次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谢永梅 《文化学刊》2015,(2):228-2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刻,儒家、法家、道家、程朱理学等思想均包含在其中。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何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推动现代中国前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家国情怀等精髓出发,探讨其具有的时代价值,并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其现代转化,能够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1,(1):186-187
□求真务实精神源于儒家文化周兴茂在2010年9月2日发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博文中指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心理上都具有浓厚的实践精神,非常务实,不喜欢务虚,一切理论都务求经过实践来进行探索和检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之不断合理化,并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更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