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溪山琴况》作为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的系统论述,也是对古琴音乐美学发展价值取向的指导性总结。以往学界对《溪山琴况》的结构划分着眼于风格、意境、审美等方面,从音乐本体角度对《溪山琴况》的解读尚未出现。"乐本体"思维模式是在"乐本体"音乐美学理论基础上形式的,是由意识要素、形态要素、行为要素组成的音乐美学思维模式。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溪山琴况》二十四况可划分为"心况""音况""行况"三个层次,这种思维模式在《溪山琴况》中体现出逻辑性、辩证性、有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对古琴音乐美学的总结,他是在明代琴论家冷谦《琴声十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四况,并且用二十四个汉字进行高度概括。我们通过分析《溪山琴况》中对每一况的文字说明,总结出其所代表的有关古琴音乐美学观点、审美意境及演奏技法的文化内涵,并用英文准确表达这些内涵。  相似文献   

3.
《溪山琴况》是明末名琴家徐上瀛所作的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古琴的美学专著,"和"况属于其中二十四况之一,且为第一况,可见其在《溪山琴况》中的地位。文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论述"和"况的重要性,外部就是"和"况与其他况的关系,内部则是深入分析"和"况本身的内在结构之和;运用内外结合和交叉论述,客观呈现"和"况在《溪山琴况》中的首重地位以及其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篇文章笔者从几对对比性的美学思想入手,从而分析《溪山琴况》中所包含的部分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在文化的研究中都将翻译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等效转换,甚至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解码和编码活动。文化中心理论是文化中心主义的核心内容,在跨文化翻译的研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和交际活动也具有干预作用。不过无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者对待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始终要保持平等的态度,只有从主观上克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完成跨文化翻译。文章主要以文化中心理论为基础,从价值观念、宗教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跨文化翻译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溪山琴况》为明末吴派民间琴师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琴乐表演理论的重要美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溪山琴况》与《乐记》、《声无哀乐论》堪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三部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著。  相似文献   

7.
《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 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诸多学者着重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而忽视其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如果能将《溪山琴况》中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与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结合起来, 将对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国音乐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和音乐表演理论。古人对琴的描述则有"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之说,它因为长期在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溪山琴况》的解读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音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9.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关于音乐美学著作,这部书立足于对传统音乐激发和思想的探讨,系统提出了音乐的"意境"论,对乐器演奏、作品表现等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钢琴演奏者可以借鉴《溪山琴况》折射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思想和探索西洋乐器的民族化应用产生积极作用,在不同语境下寻找到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表达方式,在审美经验上予以演奏者借鉴与启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比较句在汉语中多以"比"字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码—传递—解码"这一过程,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现象。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2.
曹莉芳 《考试周刊》2010,(17):33-34
针对《溪山琴况》中出现的“和”、“合”混用现象,本文从“和”况入手,借助词源学的相关解释,重点分析二者在审美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关键。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词汇层面上的意义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典故知识所蕴含的信息不了解,往往就会产生误译和漏译。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罗译《三国演义》第二卷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22,(1):39-44
陕西民俗语汇翻译有利于弘扬陕西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要最大限度地传播当地文化,又要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无疑加大了民俗语汇的翻译难度。以翻译传播学为理论工具,对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中的陕西民俗语汇翻译进行研究,并提出翻译传播策略:编码复制、编码改写、编码构建、编码复制与构建,意在更好地传播陕西民俗,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丈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7.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互动活动,译者决定翻译目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翻译目的。通过对Uncle Tom’s Cabin和《红楼梦》各自两个译本的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国度和文化等,都会照成译者翻译目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各自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末的琴艺术专著《溪山琴况》,在相当程度上总结了中国的琴美学。它所表达的有关琴艺术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中国音乐美学的高峰。全文论述了24个范畴,为琴艺24种状况,重点论述了音乐的境界为和,琴艺的品格为清,琴艺的形象为丽。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出来,使译文无法再现原文与原语文化的那种特定关系,这就要求翻译时应该考虑两种语言的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既涉及译者的理解又涉及译文潜在读者的理解。在对原文文本进行解码时,译者应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应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以保证有足够的图式可供调用。在用译语进行编码时,译者应做到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已有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翻译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图式的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