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3年我辍学和徐悲鸿先生一同回到重庆,立即引起蒋碧薇女士的注意,她又给我父亲写了挑拨信。因而我和徐悲鸿先生的关系,很快又遭到我家中的干涉。为了取得父亲和姐姐的谅解,早日结婚,我决定亲自去贵阳说明一切。 到达贵阳后,我便在贵阳师范学院边租了一间小房子住下,以便我那位在师范学院读书的姐姐可以常常来看我。我们恳切地交谈了多次,她渐渐了解了我和徐悲鸿先生之间的深挚的恋情,也了解了蒋碧  相似文献   

2.
石头记     
正我叫水顺。有一个地方叫作海子山,是我和哥哥火印一起长大的地方。有人说海子山蛮荒,有人说海子山苍凉。我和哥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整个家族只有开卡车的三叔知道。但海子山千海万石,在我们梦里都是最美丽的。父亲牧牛,哥哥也牧牛,母亲则负责我们家的青稞。三个人每天辛苦的劳作,供我一个人读书。所以我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上课认真听先生讲,晚上回到家给哥哥讲一遍。那天先生讲了  相似文献   

3.
母亲去世得早,是父亲把我们姊妹三个一手拉扯大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姐姐10岁,我7岁,妹妹只有4岁。母亲去世后,我们姊妹三人中只有我能够继续读书。姐姐和妹妹不能读书,倒不是因为父亲重男  相似文献   

4.
趟记忆的河流{每天我都很努力地读书,冷冰冰地对待父亲的笑脸。我要考大学,走出这个可憎的家……15岁那年冬天,母亲因为疲劳过度猝死在车床前。半个月后,一直被诅咒的父亲赶来了,他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涕泪长流。然后,我跟随父亲回到了那个阔别已久的小镇。父亲待我很好,殷勤地嘘  相似文献   

5.
逐梦     
家里书桌上,一直摆放着一张我小时候在图书馆倚窗认真读书的照片. 爸爸说那是他最喜欢的得意之作,并在照片背面写下一句话:小女在,书在,我在!落款:1993年的秋. 记忆伴着这张照片的全部,一次次回到我的少年时代,清晰而又明亮.那是我的幸运!在同龄孩子们还处于懵懂的时候,我便在父亲的影响和引导下,把自己的梦想许给读书.  相似文献   

6.
远方的父亲     
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说来使人难以置信,在我的一生中,和父亲在一起,叫爸爸的机会实在太少太少了,我与父亲在一起最长一段时间仅仅是两个月。父亲一直在南京工作,父亲因病提早退休时,我却又分配到了外地工作。虽说父亲每年可享受探亲假,但因家庭经济拮据,父亲还常常放弃探亲假,挣钱使我们四个兄妹读书,母亲没有工作,只有在父亲退休时才去了一次南京接父亲。  相似文献   

7.
我为书狂     
覃祚华 《师道》2003,(1):53
我生于农门,长于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我:读书是咱们惟一的出路。现在回想起来,我迷上书并不只是因为父亲说过的这句话,而主要是父亲最初买给我的那些“小人书”。那时候,家里穷,父亲就叫我把家门前的佛手从树上摘下来切成片晒干,然后拿去收购站卖,得来的钱就拿去买“小人书”。我对“小人书”的爱好一直延续到上初一那年。读中学的6年里,由于母亲的病,使我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但是父亲节衣缩食、东借西凑也要让我和弟妹们完成学业。这样一来,家里就更加一穷二白了。但是我们谁也不愿辍学,上学读书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  相似文献   

8.
我出生在穷乡僻壤,浙江平阳的山区。家前屋后都是山。我父亲是种田的,很穷,没念过书。但他常在富裕人家门口听人读书,识了一些字,还能记账。父亲很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他对我们教育很严。每天晚上,父亲从田里劳动回来,吃过饭,就要查我们的功课。有一次,哥哥念不出,给父亲狠狠打了一顿,我见了很是害怕。我九岁那年,有一次,一个"足"字我不会  相似文献   

9.
吴铭 《教师博览》2006,(11):6-7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  相似文献   

10.
每天看到驼背的父亲不辞劳苦地奔波,我的心中总有一丝苦涩,那份隐痛始终没有向父亲诉说……记得那年,我读初二,姐姐刚刚考上师范学校。这样一来,使我们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境,变得更加拮据。很久以来都是驼背的父亲靠蹬人力三轮车赚钱来供我们姐弟俩读书,父亲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姐弟不要像他一样没出息,希望我们读好书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因此,父亲就更加卖力气,起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为的就是多送几趟货,多挣几块钱。在学校我学习非常努力,因为我从小就懂得父亲供我读书的艰辛,所以我最怕同学邀请我参加他们的生日聚会。因为平时连一…  相似文献   

11.
母亲出身农家,出嫁来到的也是农家,一身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她的心清澈如水,她的毅力凝重如山。我读书的时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生产队还没有解体,我们姐弟四人读书,靠的就是父母日夜艰辛的奔波劳碌。秋天的时候,小队分粮了,父亲挟着口袋上场院去,刚走到院里,队长就大声叫喊着说:“你回去吧,没有你的份。”父亲没有回话,默默地回到了家。母亲安慰说:“四个孩子能读书,学习好,这是咱家的福份,不给粮,咱也照样活下去,再等几年看看。”父亲点着一锅旱烟,望着这秋后凉凉明月,思度着走出困境的路。母亲则是凭这月光一夜没睡,…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我辗转回到以色列,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暂时留在中国。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做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  相似文献   

13.
无痕的教育     
25年前,我读小学五年级。因为我喜欢读书,作文写得也不错,所以班主任送我去上海少儿图书馆学写作文。教我们的老师,三十多岁,瘦高个儿,普通话讲得极好。他态度和蔼,语言幽默,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两个小时的课,一眨眼就过去了。回到了家,我兴奋地把上课的情景告诉了同样是当语文老师的父亲。父亲笑着对我说“:给你们上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贾志敏老师。”无独有偶。以后,我也当了老师,而且也教孩子学习语文。再见到贾老师,那是在20年之后了。我作为骨干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有一次,我去听贾老师上课。他上的是《程门立雪》。此时的贾老师已经是个…  相似文献   

14.
追寻的足迹     
陈颉 《神州学人》2010,(6):26-29
勤奋比聪明更为重要1965年,我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高中的数学教师。“文革”期间,父母双双被下放到杨浦区上海柴油机厂车间劳动。父母不想让我受到影响和牵连,把我送到外婆家。读小学的时候,我才回到父母身边。离开外婆的时候,我难过了很久。那时我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有时甚至把课本撕掉。舅舅吓唬我说,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我就只能去乡下。改革开放以后,  相似文献   

15.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了。事前没有一丁点儿征兆,一夜之间,他就睡了过去。留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只上过一年学,没啥文化。父亲的去世,对我们打击太大。母亲从悲痛中走出来后,毅然决定做豆腐卖养家。她说把我养好,教育成才是对父亲最好的爱。送我读书,这是一个农村普通女人最伟大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塑像     
我把这一座父亲的像献给故乡,献给故乡的云南大学。 我着手塑造的时候是1953年4月,父亲尚在巴黎。 完成的时候是今年,1992年4月,先后用了三十九年。 不过,我真正能面对着父亲制作的时间只是三十九年中的头四年。1957年父亲从法国回到北京,我们从此没有再能见面。“文革”期间,父亲受迫害于1969年故世。三十五年间,我只能凭记忆,凭我对他的了解,在探索中,在摸索中,断断续续地经营打磨。  相似文献   

17.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回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读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么也应该玩两天。经不住我左劝右劝,父亲依了我,但他只同意在杭州玩一天。这晚父亲得住旅馆了,父亲把我安置好,就走了,跟我说他去找旅馆住。但我在父亲走了后,一直觉得父亲不会去住旅馆。我们家很穷,我读书的钱,有一半是借的。父亲平时很节俭,从不乱用一分钱,他怎么可能花钱去住旅馆呢?  相似文献   

18.
祁连,祁连     
<正>如果说人生总有一个转折点的话,我想我的那个转折点就在母亲的遗物被孩子打翻的一霎。父亲对我说:“时候到了,记得我曾经跟你说过的吗?要带阿妈回家。”——母亲的家在祁连山下,在父亲种的那一片白桦林旁。父亲是如何遇见母亲,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的?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父亲在祁连山下种了30年树,后来带着母亲和我回到故乡。回到父亲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悠悠的风拂过我的窗棂,吹 动了桌上的书页,望着窗外天幕 上的明月,一件件往事就在我的 脑海里苏醒,思绪蓦然地飘回到 留在记忆深处里的父亲处。 从前,父亲是一个抽烟的人。 听父亲说他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 成绩一向在班上名列前茅,文化 大革命年代,难逃厄运,他失去了 读书的机会,被迫回家务农,一颗 热忱的心从此冷如灰烬,为解愁, 就学会了抽烟。 1974年由于村里缺少小学教 师,面对家乡父老期盼的眼光,父 亲为了本村众多的失学儿童而失 眠。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这 里的人们没有文化,这里的儿童 不能读书,看着一群衣裳褴褛的 孩子的…  相似文献   

20.
我爱读书,一如我爱教书,爱得没有理由,没有奢求。回忆起来,很有意思,我的读书之门是父亲为我开启的,教书之路又是母亲给我指引的,我至亲至爱的父母携手成就了我读书与教书的人生。父亲是一家国营单位的会计,业余时间就爱看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