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在他近60年的著作生涯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不完伞统计,出版了中文著作16种,英文及编译著作51种,其数量与质量,现代文学史上只有少数大家能够与之相媲美.他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建设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清菊 《图书馆杂志》2005,24(7):3-5,16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图书馆学的发端、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引进西方文化或西方科学的历程,而且也是中国人思考如何创建中国自身的图书馆学的历程。在这方面,梁启超所提出的“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思路,至今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意义。本文以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辞为切入点,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探讨了这一思路的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4.
赵丹 《兰台世界》2014,(6):19-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5.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往往是以征服者自居,尽管这次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交流都来得深刻,影响更为深远,但交流的双方是完全不平等,甚至是处在对立状态的。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交流至晚清时期大势发生逆转。西方文化以强势进入中国,迫使中国思想、文化界展开了持续数十年有关中西文化关系的论战与探索。其结果是,至清朝覆灭时,中国文化学人都难以摆脱有关中学、西学优劣选择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9.
和田玉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和田玉贸易又促使了"古玉石之路"的产生,通过这条贸易和交通要道,中华民族将自己的文化传入欧洲和亚洲,同时也将西方的文明融入中华文化,从而达到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人傅兰雅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是个"中国迷",他刚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了三十余年。傅兰雅在美国从教时,也致力于以各种方式开拓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为中西文化交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黄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医学家,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从传教士医生到真正的医生、从教士到教师、从私人医官到海关医务官三个方面对首位留学欧美医生黄宽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冯友兰作为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著名人物,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入思考,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全面诠释和独特解答。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14.
王彤 《新闻前哨》2011,(6):92-93
奥地利《工人报》(ArbeiterZeitung)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1889年7月12日在维也纳创刊。主编维克多·阿德勒同时也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他曾于1886—1889年创办社会主义的《平等》周刊。《工人报》创办的前四年是周报,第五年改为周二刊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曾纪泽积极倡导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并向中国人民大力介绍与推广西方文化。同时,曾纪泽还通过各种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 1840年鸦片战争后,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也打破了中国夜郎自大的美梦,原来闭关锁国、自以为是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思想、科技等方面的落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国势之不振,应归咎于传统教育制度之不良。因此,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良派、维新派等纷纷到国外求学,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以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他们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林语堂在索引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杂志编辑活动、红学程高本研究中的建树 ,特别是在中西文献交流活动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重要的汉学家.他是新教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经美国纽约到达广州,因清廷禁止传教,只得在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做译员.马礼逊早年在伦敦师从华侨学过初级汉语,到广州后受外交官多马·斯多东影响,继续悉心钻研汉语,水平益增.不仅能用汉语翻译<圣经>,还编撰了六卷本的<华英词典>,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设立印书馆,创立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他为汉语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手机等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广泛利用手机、电脑等查询信息、进行人际交往,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所说,媒介对人产生异化作用。面对这种人类交流方式所陷入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成为完整、自由的个体人?本文以手机媒介为例,分析其利弊,思考目前的困境,希望对沉睡中的人们有呐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婷  李美丽 《大观周刊》2011,(16):30-30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了丰富和创新。并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对青年提出了三点要求,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