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  相似文献   

2.
我和范长江都是1932年进入北大的。他作为新生进入哲学系一年级,我则是由于搞学生运动,在辅仁大学待不下去而转入北大教育系二年级的。他虽然是新生,但入学不久就成了北大赫赫有名的人物。大约在1933年春,他和少数北大同学发起成立了一个叫做“一九三六年学会”。发起声明中指出,世界局势风云日亟,第二次世界大战必不可免,大战的爆发据估计当在1936年。因此,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来研究1936  相似文献   

3.
<正>蒋梦麟作为北大第二任校长,先后任职17年,不仅是民国时期任职最长的一位校长,也是贡献最为卓著的一位校长。蒋梦麟主持北大校政的17年中,推行欧美办学方针,促进学校发展,扩大学校规模,重组教育行政,健全教育行政体系,重视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北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校长是校园政治的领导者五四运动发生后,蒋梦麟在北大校长蔡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其哲学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他的性格脾气也令人印象深刻. 1922年,熊十力到北京大学教授哲学.考虑他在哲学界已很有名气,虽然不到40岁,北大还是对他十分礼遇,没来之前,就给他安排好了公寓和办公室,而且把炉子和燃煤都提前买好了.可没想到,熊十力到北大不久,便将炉子和燃煤全都上交了.大冬天的,这是为何?原来,熊十力冬天最怕暖气,天再冷,屋里也不生炉子.这个习惯让北大哲学系的同事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5.
北大哲学系百年系庆刚刚过去,85岁的汤一介又开始四处奔波参加学术活动。作为北大哲学系最著名的学者,他的一生映衬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我想讲一些别人问得比较少的问题,好不好,可能更有点新鲜感。"85岁的汤一介仍精神矍铄,一身唐装落座在书房的沙发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总顾问,到如今的《儒藏》工程的首席专家,汤一介通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  相似文献   

7.
余姚历代名人辈出,群星璀灿.梁启超先生曾说:"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但梁启超有所不知的是,在他故去后的第二年(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余姚这"区区一小邑"又是一位北大校长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1920年7月19日,胡适在北大新学年开学典礼上演讲,对北大因新文化运动而名声在外却实在拿不出多少学术方面的货色而感到担心。他说:"我以为我们现在哪里有什么文化,我们北京大学,不是人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吗?……我们大学里四百多个教职员,三千来个学生,共同办一个月刊,两年之久,只出了五本……《大学丛书》出了两年,到现在也只出了五大本。后来我们想,著书的人没有,勉强找几个翻译人,总该还有。所以我们上半年,弄了一个《世界丛书》,不想五个月的经验结果,各处寄来的稿子虽有一百多种,至今却只有一种真值得出版。像这样学术界大破产的现象,还有什么颜面讲文化运动。"胡适或许没有去考虑,文化是不能够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建设的,而北大一开始就区分新文化和旧文化,已偏离学术的正轨。五年后,一直低调内敛的清华开办了国学研究院,请来几位对运动不感兴趣且不分新旧中西有用无用之学的学者("清华四导师"),边研究,边传道授业,倒奇特地实现了北大的蔡校长当初曾期望于北大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办学理念。本期两篇文章,第一篇有关钱钟书的治学方法,虽于清华岁月着墨不多,亦可见当日清华之风貌。第二篇则有关北大处于新文化运动颠峰之时的一段很少为人所知的往事,亦可见北大当年之新旧之战。程巍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1917年1月4日到北大视事。实际未到任,蔡元培一到北京,就先访问医专校长汤尔和询问北大情况。汤说:“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陈君现改名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因取《新青年》十余本示蔡。  相似文献   

10.
别样的相识 1918年8月15只,怀着对科学与民主思潮弥漫着整个校园的北大的向往,罗章龙和毛泽东、张昆弟、李维汉等"新民学会"同仁十余人.离开长沙前往北京.19日,历尽艰辛的罗章龙一行安抵北京.随后,罗章龙便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考进了北大,入文学院哲学系德语预科学习.  相似文献   

11.
熊涛 《兰台世界》2013,(22):128-129
<正>蒋梦麟(1886—1964),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祖籍为浙江余姚,原名梦熊。他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经获得教育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蔡元培委托于1919年7月代理北大校长。后来政府正式任命蒋梦麟为北大校长。他在北大前后共26年,先后主持北大校政17年,所以,蒋梦麟是解放  相似文献   

12.
微记录二则     
正@史学边角料: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上先后多次辞职。他1917年1月4日到北大就职,7月3日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抗议张勋复辟。1918年5月22日,为抗议"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又向大总统提出辞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为抗议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辞呈,9日悄然离京。这次辞职引发广大师生挽留蔡元培大行动,北京各大专院校校长于5月13日齐上辞呈。  相似文献   

13.
陈建龙馆长:郝校长,您好! 很荣幸由我来采访您,作为《大学图书馆学报》"馆长采访书记/校长"专栏的第一篇.哈佛前校长艾略特教授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那么在您心目中,您认为图书馆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郝平校长: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知识宝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殿堂.在北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代代北大人在这里驻足研读、激活思想、濡染文化.可以说,图书馆是北大人心中的一块圣地.当前,北大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图书馆应当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有力服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要,更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底,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一中学的演讲经一家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风波的引线就是报道的惊人标题《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该标题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引起大面积的批评.后来,经查实,该报道有断章取义之嫌.可见,“标题党”为了标新立异,喜欢引用“但是”后面的话,为我所用,不惜曲解原话的真正涵义,在误导受众的同时也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造成了伤害.这个事件并非只是个别案例,而是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1931年秋,28岁的梁宗岱结束在法国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不久,他到北京大学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他的聘书照例由校长蒋梦麟签发,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文学院院长胡适点头同意,他就不可能进北大,更不可能一去便坐上系主任的交椅。梁宗岱自己也承认,刚进北大时,“胡适之对我很客气,把法文系交给我”。  相似文献   

16.
(一)范长江(1909年~1970年),四川内江人,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他早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1933年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写稿,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938年他在汉口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42年后曾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等职。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范长江惨遭迫害,1970年10月23日,死于河南省确山县,年仅61岁。他含恨离去了!但却给中国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历届校长数十位,其名气最大,贡献最巨者,当属蔡元培.京师大学堂改名北大后的首任校长何燮侯,却湮没无闻、知之甚少、世名不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何燏时,字燮侯,1878年8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1897年,他是杭州求是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1899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8.
任继愈(1916~2009年),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人学哲学系,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1941年,任继愈在西南联大教书,当讲师.任继愈小的时候,家里就已经给他订过婚,但他把婚退了,也没见过那个女子.  相似文献   

19.
徐宝璜是我国最早的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被誉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1918年10月,他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为政治学四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新闻学大意》,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此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30年在北大的一次课堂上“猝患晕厥”逝世,年仅37岁。他写的《新闻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蔡元培称之为我国新闻界“破天荒”之作。 徐宝璜的新闻伦理思想是他新闻思想的一部分,在《新闻学》一书和后期的新闻学论文中都有较多的论述。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最早较为全面论述新闻道德的新闻理论家。  相似文献   

20.
百年前哲学门的创立开启了中国思想界的一片新天地。从那开始,哲学的理性、自由和批判精神真正与中国发生关联"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冯友兰曾在《三松堂文集》的序言里写道。"我们的大背景一直没有变过,就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纠结。"如今,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王博赞成冯友兰的说法,他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