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海市曹杨二中]1题目:我的世界〖审题〗这里的世界不是指人类生活的世界,可以指我迷恋的生活中的某一领域或某种爱好,譬如收藏欣赏等。就收藏来说,如邮票、剪报;就欣赏而言,如音乐、书法……  相似文献   

2.
在我看来,人类所拥有的世界其实有两个:一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也即是自然的物质世界;一是内在的主观体悟,也就是心灵的情感世界。生活在世间的一切正常人都离不了这两个世界。文学是对生活的观照,当然也就包含了外在与内在这两个层面.可以这样说,文学的世界因为有“物”而博大丰富,因为有“我”而深遂精彩。下边,独眼龙我就引领同学们去欣赏同龄人习作中多姿多彩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作客和做客     
两词都是动词,“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异乡。“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是客人,如我到邻居家去做客。  相似文献   

4.
黑客 骇客 红客 闪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鹂 《学语文》2002,(1):47-47
“黑客”是Hacker一词的音译兼意译。“客”在汉语中指某一类人,如“刺客、房客、旅客、骚客、食客、说客、侠客、政客、文人墨客”等,“黑客”指“掌握高超的网络技术,能利用技术手段进入其权限以外的计算机系统的人”。他们的口号是计算机为人人所有,  相似文献   

5.
“物”是什么?“物”是指客观世界各种具体的事物,一棵树,一朵花;也可以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个事件过程,一个细节。“意”是什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体验,是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既可以是某种思想情感,也可以是某种观点态度。概而言之,物是指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意是指物所触发或暗示的意蕴和情感。  相似文献   

6.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文最忌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最欣赏“我手写我心”。你要想在作文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必须“秀”出那个活脱脱的“我”来。记叙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露“我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必须“”、必需”:“必须”表示一定要那样做,不那样不行,如“必须实行法治”;“必需”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如“油盐酱醋是生活必需品”。“变换“”、变幻”“: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以至是可以看得见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等“;变幻”意为不规则的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成分”“、成份”“:成分”指事物构成的部分和要素,如“研究句子的各种成分和它们的组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指个人的出身和个人的主要经历、职业,如“党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们谈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它的含义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学上“生存、活着”的意义,而有着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如果说.“生活”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为德国思想家胡塞尔所常用。狭义的生活世界慨念,  相似文献   

10.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1.
肖川 《江苏教育》2007,(7):15-16
由于我们谈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它的含义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学上“生存、活着”的意义,而有着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如果说,“生活”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为德国思想家胡塞尔所常用。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知觉地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人在世界中展开人的思想与言行.展开人的生命与人生历程,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构成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王铁桥 《成才之路》2009,(14):94-94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教” 1.提倡扩展教学,即扩展语文课内容的涵盖面 如教名著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各层面生发开来,去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和美的蕴涵。学生跳出定式思维模式,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通过这种学习策略的纵横变通,学生不但能理清语言材料的基本框架,还可以透析审美心态和文化视野,扩充作品的涵盖面。  相似文献   

13.
刘武 《学周刊C版》2010,(7):161-162
主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广义上的主题指的是教材体系中的某一个专题或条块,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等。狭义上的主题指的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所在”,即以完成某一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想到觉悟这个词,“觉”下面是一个“见”字,“悟”是“心”旁加一个“吾”,我想它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自己看见自内心的真正愿望。人这一生,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有梦想,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一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也能够安顿自己。  相似文献   

15.
优雅     
我曾经写到:“那些优秀的老师几乎都具有一种不引入注目的优雅。它是谦逊、宽容、自省等品格和内在生命之光含蓄、自然而然的显露。”其实.所有的生命气象都是无法描摹的,一如我现在提到的“气象”一词.你能说出“气象”的构成吗?可是.当我们见到某一个有独特生命气象的人时.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某一种气象”.  相似文献   

16.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17.
眼睛的自述     
我叫“眼睛”,我是人类和动物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更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人们能够通过眼睛看清各种物体,判断距离远近,欣赏那五彩缤纷的美景。如果你对我还不十分了解,那就让我来详细地做一下自我表现介绍吧。  相似文献   

18.
所谓“懂得”,浅的层面是“知道”、“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知”;深的层面是“理解”,有所发现,心有所得,我们可以称之为“识”。对个体而言,“知识”就应该包括这两个层面。“知道”是“发现”的前提和条件。如果连“知道”都不知道,当然就谈不上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洞见”。譬如,如果你真正知道世界上三十二个发达国家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自然资源状况、人口的数量及结构、产业优势、国土面积等等,你就会有许多的发现。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有着良好的关系,都实行着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同义语;杰出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就曾指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三位一体)。“知道”并不必然导致“发现”和“洞见”。从“知道”到“发现”和“洞见”,需要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并养成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这个“天”当指成就一篇文章的生活情理,该指向作者生活、文本生活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下面,笔者就由这个“天”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