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仁爱同情与慈悲为怀是中国传统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情感动力,积善成德与见义勇为是慈善行为和事业的理性基础和道德实践,而福善祸淫与善恶有报则是传统慈善行为的普遍价值信念和赏罚机制,三者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我们努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时候,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个人按照一定道德观念评定行为、人品善恶,或由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指出:思品课要注重“培养道德情  相似文献   

3.
休谟基于人的自然先天结构探讨人的情感及其发生。对休谟来说,苦乐感为最原始的情感,它根源于人的自然结构。人的自然结构以及苦乐感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由人的深层次自然结构所决定的人的情感是人的行动的动机。理性不是行为的动因,理性只发现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单凭理性不足以产生任何行为。同时,理性是对真和伪的发现,因此,理性判断并不是道德判断,理性无从发现人类行为的道德意义。德性与恶习是道德情感的对象,人的内在天性结构或道德感觉使我们区分善恶。在休谟的自然主义情感论中,同情论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振说。休谟认为,由于人的天性结构的相似或相同,他人的快乐感会激发我们的快乐,他人的痛苦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感。然而,当他说富人的快乐会引起我们的快乐感时,完全没有考虑穷人会如何感受。这是他从天性自然结构解释同情所产生的问题。而且,休谟重点考察了怜悯的情感,并通过对怜悯情感的分析提出了仁爱情感说。  相似文献   

4.
道德本来是要成就人、成就德性、成就善的。但是,明清时期以传统礼教为核心内容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被官方意识形态强化,传统道德所蕴涵的主体性和仁爱精神被日益消解,体现近代取向的道德哲学和行为被视为异端,道德日益变为对规范的绝对强调,走向人的反面。《红楼梦》深刻批判了封建末世道德对人的物化与工具化、道德与德性的背离以及德行与善的背离等等道德异化现象,表达了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的憧憬,预言了以人为本的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5.
关鸿羽 《家庭教育》2009,(10):28-29
习惯的培养很多时候需要进行说服教育。人的行为往往与人的道德认识有直接关系,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  相似文献   

6.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晚年一部豪放力作,在他的整个著作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善恶的彼岸》一书的文本出发,研究了尼采的道德思想,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为建构的“善”与“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对道德的分期和分类,对道德价值重新建构:超善恶四个方面。尼采的道德思想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善恶与教化     
人性善恶的价值预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实践中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人性善或恶的价值预设,各有利弊。就今天而言,我们主张,在善恶观上,宁取人性无善无恶论,消解人性本身的善与恶在教化中的预设,从而消解人性本身作为个体道德生成的根本依据,消解拿人性作为个体道德蓝图设计的依据,甚至在一定限度内弱化传统泛道德主义社会中道德及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当代社会走向理知的澄明、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普遍深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思品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何谓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观念去评定行为、人品善恶,或由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引自《教育大辞典》)。  相似文献   

9.
李思婉 《文教资料》2011,(13):108-110
仁爱之心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急功近利充斥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的道德情感出现种种缺陷。孟子的仁爱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情感,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是伦理学与德育学研究绕不开的问题.人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情感可以冠以"道德的"?研究者从情感的利他性、情感对象的性质、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很多内在矛盾依然未能得到解决.文章将道德情感理解为对善恶问题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在不同道德处境下,作为道德主体的样态也是不同的.在不同主体样态下,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则呈现出不同的性质、类型.在不同主体样态下,也可能存在着性质各异的反道德情感.根据道德情感是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这一定位,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赞善"(赞人赞己)的情感,包括崇敬、感恩、自豪、勇气等;"责恶"(责人责己)的道德情感,包括愤怒、恶心、蔑视、愧疚、羞耻、后悔等;混合性(赞责混合)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宽容、关爱等.道德情感的意义在于其既是道德之端,具有激发、强化道德行动,预防、阻止不道德行动,改正错误、补救过失等作用,自身又可以沉淀、发展成为道德情操与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与行的脱节;责任意识的缺乏;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通过家庭、学校在当代中学生德育中传播儒家仁爱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一 问题的提出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人对自己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叫做自我道德评价。一个人经常去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行为与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会和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道德评价在促使人们形成道德信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道德失语症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于其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的事态。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就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14.
道德现象:道德可被感知的外在形态,一般可分为: 1.道德活动现象,即围绕一定善恶观念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2.道德意识现象,即道德活动中形成的有善恶价值的心理、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和理论等; 3.道德规范现象,即指导、评价人们善恶行为的准则。 以上三者相互关联:道德意识引导或抑制道德活动并呈向道德活动转化的趋势;道德活动帮助意识形成、提升;道德规范制约、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体现二者的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渗入,相当多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困惑,并在错误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现象。因此,仔细研究大学生群体中的道德困惑,对于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界限是什么这样基本的道德问题产生了疑惑。善与恶是伦理学中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对它们理解的明晰程度在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根本方向与性质。善恶不明或善恶不…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丁(354—430)既是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神学家,又是道德教育思想家。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论述及道德教育的方法。一、奥古斯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人的"道德认知"由"道德意愿"控制奥古斯丁认为,人的"道德认知"主要来自于人对善恶的理解,而"道德认知"来自于"道德意愿"。"自由意愿"既可使人向善,也可使人向恶,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儒家仁爱思想对国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只有理解了仁爱思想的深刻内涵,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中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利用儒家仁爱思想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道德”一词,不仅是指用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合乎理,利于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而且还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个人修养达到的境界。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一种善恶评价,一种行为标准,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又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表现了崇尚理性的特点。而孔子力主"仁"、"孝"思想,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彰显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