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三块大陆,最后的故土》是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短篇集《疾病解说者》中的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印裔美国人,先后在印度、英国及美国生活的故事,体现了众多远离家园的人们对于追求幸福生活地渴望、通过解读故事中主人公家园意识地流动与变化,旨在探析家园与文化、家园与归属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拉希莉对于流散语境下家园意识提供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同名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的作品,描述了印度的果戈理一家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四位主人公艾修克、阿西玛、果戈理和毛舒米在生活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份窘境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追寻。本文以《同名人》中四位主人公的美国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剖析他们身份窘境的成因,探寻他们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文化归属的寻找过程。  相似文献   

3.
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问世于其处女作《疾病解说者》获奖三年之后,既是她首部长篇,也是又一部深深打动了世界读者的流散文学佳作.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对待移入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所共同经受的心灵煎熬及矛盾选择,体现出流散者深切的情感疼痛及其多重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4.
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聚焦于居美印裔移民,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在异质文化中所经受的心灵煎熬,而小说中阿西玛所体验的离根之后的疼痛、文化传承的负累以及最后难以回归的困惑则体现出远离故土的第一代印度裔移民在异质文化氛围中深切的情感疼痛。  相似文献   

5.
将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祥林嫂相比较,通过对这两位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她们面对相似精神压力下所持的态度及不同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寻求妇女解放道路中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两位妇女的悲剧命运所表现出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君 《华章》2011,(25)
小说《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奶娃”一家三代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的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追寻,尤其是主人公“奶娃”从密西根往南方的旅途中,寻找家族祖先的足迹,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转变,并最终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分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从新世界来到旧大陆的女性在面临欧美文化冲突时的文化取向。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入手,探析了坚持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寻根、反思欧洲文化,这三类不同欧美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孙静波 《文教资料》2007,(19):87-89
华裔作家李建孙的小说《荣誉与责任》以西点军校为背景,记录了一个美籍华裔青年的成长故事。主人公与其父亲的关系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的两代人对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等问题的不同态度。本文将从家庭影响、西点经历和中美文化观照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解读父权消解的过程和随之而来的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说明不同文化和家庭背景对美国少数族群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化岛屿”的三种类型的区别入手,首先考察了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产要问题,即大陆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政策与态度以及海南岛与大陆的行政隶属关系,勾勒了海南岛从大陆间接管理地到政治流放地到军事战略要地最后到经济特区的 变特征。第三部分研究了海南文化游离于大陆文化的一些特质或变异因素,如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方言的多样性等。文章最后探讨了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文化关系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并对海南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对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进行分析。《女勇士》中主人公的成长困惑和最后的觉醒,反映了华裔美国女性只要能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投身所处的环境,努力融合两种文化,就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在短篇小说《森太太》中,作者裘帕·拉希莉描写了印度裔女主人公森太太移民美国后的特殊生活经历,体现出三方面的主题:即森太太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森先生对森太太的压迫、主流社会对森太太的排斥,进而反映出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本,旨在阐释小说在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放女性、争取种族平等问题上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宗教在人类的历史中源远流长。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东西方人民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着重从赛珍珠的《大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两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不同际遇来剖析东西方对宗教的不同态度。通过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态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不同文化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岛屿”的三种类型的区别入手 ,首先考察了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首要问题 ,即大陆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政策与态度以及海南岛与大陆的行政隶属关系 ,勾勒了海南岛从大陆间接管理地到政治流放地到军事战略要地最后到经济特区的历史演变特征。第三部分研究了海南文化游离于大陆文化的一些特质或变异因素 ,如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方言的多样性等。文章最后探讨了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文化关系存在的现实可能性 ,并对海南岛的“文化畸型”、相对封闭性以及试验性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李红霞 《文教资料》2008,6(17):22-24
谭恩美在其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奥丽维亚--一个有着中国父亲和美国母亲的混血儿跨立中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及两个种族的尴尬处境.本文通过讨论奥丽维亚对待她同父异母的姐姐邝的态度解读她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在其美国生活和中国血统之间的挣扎,进而解读作者--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对祖国及其对自我同跑的他者化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曲解和东方化.  相似文献   

15.
杨期存 《考试周刊》2010,(18):35-36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他在不同阶段对欧洲和美国文化的认识不同,通过分析詹姆斯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可以发现他对待欧美两种文化态度发展变化的轨迹。他的文化观呈现动态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像》是他写作生涯早期"国际主题"的佳品,也是最早一批呈现身处异质文化中人们的身份困境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美国人几乎都是身处欧陆文化中的异乡客。小说中的美国主人公们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徘徊、寻觅、挣扎,最终在文化夹缝中重新建立正确的文化身份。本文旨在分析主人公的这一过程,并为当代人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叙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从一个生活在下层的水手因为爱情的力量和对他心目中文化的追求,经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呈现了在不同时期小说主人公生活状况及其内心的需求。在他努力奋斗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他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本文采用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析马丁·伊登的成长经历,进而了解他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将中国古代乐府诗《木兰辞》改编制作成动画电影《木兰》(Mulan).该片一上映,同时受到国内外影迷的热烈追捧,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这部动画电影具有重要的跨文化意义,表面上属于中国文化元素的符号在该影片中被电影制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们象征着美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将电影中出现的女主人公花木兰、男子形象以及木须小龙这三个重要符号置于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借用象征符号学理论相关知识,结合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对上述符号进行解读,分析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象征意义,并剖析这种结果背后潜藏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化菊 《文教资料》2012,(22):24-26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影响下从积极肯定转向否定破灭。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在自我构建方面相对成功的麦克蒂尔夫人的宗教观念和相应做法为美国黑人的文化归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