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译学史》是鲜有的译学理论史学著作。作者陈富康将中国翻译史分为古代、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后四个时期进行叙述,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遴选当时有代表性的翻译家进行介绍和评述,为读者勾勒出中国译学进程史的大致轮廓,同时,注重对各时期各翻译家其译论之间的关联进行介绍,"尽量显示史的连贯与动态发展",如实讲述,客观评论。《中国译学史》一书中收录的译论和作者对观点的评述都为读者提供了诸多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以探译海之深浅。这些理论和经验对于从事翻译方向的研究者开展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各类著述极为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开展译学研究:语言学视角、文艺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和功能主义视角等等。本文将主要讨论德国功能派和译学研究的交际途径,即Reiss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Holz-Manttari翻译行为理论,Vermeer功能目的理论以及Nord的更为详尽的文本分析模型等理论的出现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4.
术语使用的混乱是当前翻译研究里的一个普遍现象,对译学这一学科领域里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学术界的交流,都会起到阻碍作用,不利于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翻译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四个概念术语,是翻译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翻译本体研究的研究对象。界定各术语的概念范畴,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不仅能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在文体学的视角下对辽宁5个主要开发城市的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我省对外文化传播的意识,为公示语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角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作为一股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对包括翻译研究在内的诸多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译学研究而言,它影响到包括解构主义翻译观、文化学派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以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理论建构,为一系列翻译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译界颇为流行的受解构主义影响的多元化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其对文本外因素的过分强调又使译学研究面临翻译范畴泛化、翻译本体阙失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国内不少学者呼吁回归翻译本体的研究,但对翻译本体缺乏充分的说明。而从认知的角度将翻译本体具体化为翻译原型能促进我们对翻译的全面认识,并为构筑多枝共干的译学框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翻译机构研究应归于应用翻译研究范畴,其旨在指导翻译机构内部的有效运行并保持其与外部联系的和谐性,进而有效发挥翻译机构的作用,推动译学发展.本文在综述我国译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论述了翻译机构研究的内容及其在译学研究体系中的定位,并分析了翻译机构在译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借翻译机构的研究来丰富译学理论并推动译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语境特征”引入翻译研究,对语境主要特征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重新界定,尝试将语境主要特征分析作为一个框架,用作译者翻译策略的制定和译评者翻译批评的一个共同参照,并结合英汉格律诗的具体译例和译评,对如何在翻译和翻译批评中开展语境特征分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认为好的译文与译评均有赖于译者和译评者对语境主要特征的综合分析,语境主要特征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翻译及翻译批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张琪 《考试周刊》2009,(27):47-48
对典籍英译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而透彻地领悟到适合中国本民族的翻译理论。从而完善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典籍英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作为我国翻译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严复作为中国"近代意义上译学开创者"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已经成为了百年来指导我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的核心是"目的论"。这一理论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将对比两种不同翻译理论的异同之处,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的勃兴促使翻译研究中文化意识的觉醒,开辟了除语言之外研究翻译的历史和文化视角。本文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谈起,回顾与介绍了译学研究的历史、翻译文化观的确立及其主要理论,并探讨了文化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启发性意义,最后对翻译文化观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辨证思考,从而证明其为推动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译学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翻译学界对如何建构中国译学理论体系及其话语权等问题有多元解答,但学界尚未从事基于西方译学及其理论对我国译学建设影响的研究。鉴于此,笔者借助NUTERM汉英术语数据库中的语料,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译学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及问题,尝试从术语这一理论话语的基础层面来探究西方译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译学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大变局下进一步思考中国译学建设,尤其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任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奈达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论著自传人中国译界之后,为中国翻译学术界开阔了视野,以全然不同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打破了“信,达,雅”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译学的内容。谭载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学》中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主要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也是其翻译思想成熟期的集中表现。它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事例,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翻译原则和思想。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堪称学术著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