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外界的不平衡来重新解读麦克白的毁灭,从而阐明麦克白的毁灭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本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内因,超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精神因素;而外界(社会和家庭)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外因。  相似文献   

2.
马洛的非洲荒原之旅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累累罪行,也是对人性潜意识的探索。非洲荒原深处的库尔兹是马洛内心隐藏而疯狂的本我(id);而在库尔兹的同行、朋友和亲人的话语中所建构的那个带着光环的库尔兹是理想化了、升华了的马洛,是马洛的超我(superego)。事实上,库尔兹是个分裂体,他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马洛的超我与本我,代表了人性中所具有的最好和最坏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讨《圣经》文本如何展现出人类心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该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受本我支配的幼年时期、自我发展的成长时期以及超我主导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4.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笔小说,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对于该的悲剧成因,评论界多是从哈代的宿命论或是社会环境来讨论分析,绝少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讨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裘德和淑的三个"我"之发展错位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正是"我"的错位造成了这一曲史上悲剧,以期对哈代悲剧研究做出新的阐释,帮助读者加深对哈代思想及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是一部不朽的名作,其主人公思嘉充满矛盾的人物性格一直都是文学评论家们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构造理论来分析其复杂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9.
本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0.
许多读者在理解简·爱的独特个性时,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人物:海伦·彭斯和伯莎·梅森.文章通过分析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以及和简·爱的相互关系,指出伯莎·梅森、简·爱、海伦·彭斯分别作为同-人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存在.海伦?彭斯是超我的化身;伯莎·梅森作为本我,代简行动,是简的心理障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1.
本我·自我·超我 --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秀拉、奈尔和夏娃.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小说<秀拉>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她们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下内心的激烈冲突和扭曲.  相似文献   

12.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俊耀  朱志卉 《海外英语》2013,(15):202-203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结构图式主要包括三种心理因素:本我,自我,超我。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小说《日用家当》的人物带有这三种心理人格的标记。作品中的母女三人分别表征着图式中的以本能冲动为行为准则的本我,理性地控制着人类的自我,拥有一切完美品质的超我。  相似文献   

15.
在动态跨界、多维逆向的历史视域下,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网剧《庆余年》成功塑造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列人物形象,"本我"系列反映唯乐至上、趋利避祸的人性本质,以王启年、范思辙、长公主为代表;"自我"系列展现了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冲突和裂变,揭露喧哗与骚动的人性真实,以范闲、庆帝、陈萍萍为代表."超我"系列是作者...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经典故事《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中描绘了一个外善内恶的精神病患者—勒弗戴的神秘形象。勒弗戴一次次地沉浸在释放本能欲望的愉快之中,又一次次地陷入来自道德与良心的严厉谴责的情绪之中。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勒弗戴身上不断的循环,愈演愈烈,导致了他人格分裂。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勒弗戴的心理冲突,探讨他人格分裂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李锐、蒋韵夫妇二人通过对经典神话"白蛇传"的重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娘子"形象。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白素贞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展示其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探析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可以进一步洞悉人间百态,探寻人间善恶,思索人类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经典悲剧《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的命运——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保全自我,直到最后在死亡中找到自我,及剧中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意象、反讽和内心独白,都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作家,他善于捕捉人的心理变化向人们展示美国南方社会的发展状况。《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本文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方面剖析小说人物的作用,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