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自然之物的"本因",而"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则被看作是对"本因"的探索之探索。亚里士多德正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以"爱智慧"超越"智慧",企图用"爱智慧"同一"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福柯对形而上学的主体及主体性原则进行了批判与解构,而他所运用的重要解构策略就是通过突出"他者"的地位。福柯的"他者"存在于普遍为人们所忽视甚至鄙视的但相当重要的边缘领域和卑微现象之中。福柯的研究就是意图通过照亮"边缘"来突出、凸显"他者",突出疯狂、疾病、犯罪和性等现象的方式来消解西方传统的"中心",从而批判和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主体,揭示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实质。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裁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现在文艺领域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可能世界中的时空问题既是形而上学问题,又与几何学和物理学紧密相关。莱布尼茨认为空间是事物并存的序列,时间是事物后继的序列,它们是唯一匹配而共存的,不同的可能世界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刘易斯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某种使得世界内在地成为一个整体的关系系统,如果其他可能世界中的这种内在关系不是我们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那也是类似于时间和空间的内在关系系统,所以刘易斯允许不同的可能世界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莱布尼茨和刘易斯都"允许"不同的可能世界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多样时空观"与牛顿以及克拉克的绝对时空观相冲突,它意味着几何学真理和相关物理学真理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尼采对于宗教的真正批判就是为了要破除形而上学纯粹理性的"继承性",宗教的道德、良心、责任感带来了人类的虚弱,尼采通过对狄奥尼索斯和耶稣的对比,构划了其真正查拉图斯特拉意义上的强者宗教。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生活在那一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写出了《物理学》以及十四卷哲学巨著《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的意思就是"物理学之后".后来大科学家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是把物理学直接称作"自然哲学".可见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是近代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就其哲学而言,他的单子哲学完全属于哲学史上极为晦涩的一类。单子作为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理解其哲学的关键。但是,单子又非常玄妙,常令人感到怪诞。通过对莱布尼茨的物理学实践与成就的解析,就会发现物理学是"单子"范畴形成的主要进路。物理学的"力"逐渐形而上学化,进而成为"单子"的基础。由于"单子"吸纳了其他科学成果,其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为了彻底克服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神学—形而上学的幽灵,施蒂纳更加激进地设定了"唯一者"来对费尔巴哈的"类"进行否定。施蒂纳用"唯一者"克服抽象理性的作法,虽然留下了消解一切价值的断头路,但其要求彻底摆脱抽象方式对于历史和宗教的解释的诉求,却为马克思完成宗教批判,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理解,从而转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教师动力不足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大问题,而勒温的场论可以有效阐释这一问题的内在原因:高校教师心理场中各种力的失衡会引起其心理"紧张",从而产生特有的行为反应,而环境的制约使这种"紧张"得不到消解,将会使得现有状态成为"惯习".有效的引导动力场中各种力的作用,能激发教师潜在的动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注老而成的宗教经典。通过梳理文本,认为道教重要的清静教义,已经在《老子想尔注》中有明确和丰富的阐述。它承续了道家哲学范畴"清静"寡欲不争的含义,但又作了宗教性的发挥,即发展成集宗教尊神太上老君之"道意",宗教戒律之"道诫",宗教修持方法之"道术"三涵义于一体的教义。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科学与哲学语境中的能量观的确立过程,先后经历了物质一元论,到物质和能量的"二元论",再到能量一元论的演化历程。其过程先后表现为"能-力"的博弈和"能-物质"的博弈。如果说"能-力"博弈的实质是物理学和力学这两大学科的带头地位之争,然后才是以能量为基础和以力为核心的两大自然观之争;那么,"能-物质"的博弈既是物理学内部的学科基础之争,同时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经典自然观和以能量为核心的现代自然观之争。相信世界的"可分性"(也意味着可知的)正是争论各方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共同前提。回溯和再现这一历史变迁,正是雅默式思想史传统的主导任务。  相似文献   

14.
利用物理学史进行探究教学,不仅能增长见识,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得到教益,开阔眼界,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本文分别从"还原"历史追寻"大师"的科学方法,"浓缩"历史缩短"规律"的建立过程,"追问"历史"内化"方法创新经典这三个角度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典实验相结合,巧用DIS创新设计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重新体验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权"是儒家非常核心性的实践概念。汉儒对"权"的理解以"反经合道"为基本方向,以"春秋决狱"为典型形态;而程朱思想对汉儒"反经合道"具有一个重要误解,汉儒"反经合道"之"反"有着"类推""回归"之义,而宋儒仅仅理解为"违反",并以此为由批评汉儒之"权"流于权谋。这个误解背后的实质是宋儒以形而上学立场消解了汉儒强烈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与吠陀美学本体论都起源于以灵魂观念为核心的宗教神秘主义,但由于古希腊产生了"几何原则",使得前者发生了伦理理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性苦难与悲剧性命运,故悲悯其实是对整个人类之无法排遣的悲剧性命运的悲悯。悲悯根植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中,属于人的"共通感",人通过悲悯而体悟到他的群体性。宗教信仰赋予悲悯以实践的品格,即救赎之爱意味着宽恕与牺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所要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马列主义的经典文本,从经典文本这一"实事"中"求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材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才能做到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求是"才能避免应用的"形而上学";最后,要善于从教材的整体性这一"实事"中"求是",做到"学""用"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学一直以来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1"西方哲学中国化"是在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如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史一样,既注重对概念、命题等知识进行界定与明晰,而走了一条狭义的形而上学之路;也注重建构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的理论体系,以实现西方哲学的中国形态,而走了一条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路;更注重现代形态的整个理论表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而走上一条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的未来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颠覆不仅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早期的哲学创设,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三大领域的批判也消解了专制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基础,进而使得民主的观念和思想一直或隐或现于西方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