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利民 《考试周刊》2011,(93):75-75
小学数学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给予有效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在分析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就强化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记实量化的基础上,提出应用TOPSIS与综合指数法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不同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XS01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优,XS12学生最劣。将TOPSIS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合理、准确,且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是高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学业水平给予客观评价既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又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各类原始学业成绩,设计评价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量化评价模型和提出质性评价策略,对高校及时有效实施学业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是希望中小学通过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学生已经具备的个性特点,并提供适切的学校教育,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各学校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评价方案,才能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文章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实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指标关注度的差异;同时,通过家庭文化资本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中的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都有显著影响,并指出实践学校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可为之处。文章从实践应用研究的视角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如何落实,成为广大专家、一线教师着力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为特色的课例研究,对评价特色课的内涵、特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课的价值等,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落实有了载体和抓手。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促进了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但是,就目前多数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评价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不透彻、评价目的迷失、评价方法不成熟、评价体制不完善、专业引领缺失、支持性环境欠缺,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以及怎样解决,将直接决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与效果,并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邵晓亮 《考试周刊》2013,(30):186-186
班主任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孩子的明天都灿烂。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班主任就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予学生关爱,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去让教学与评价互相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浙江大学生理科学实验课程进行在线课程、翻转课堂与现场实验结合的整体课程设计,以7级程度量表调查12个班、359名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设计给予较高或高的评价,新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程度提高。生理科学实验在线课程、翻转课堂与现场实验结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关键在于确定评价内容及原则。培英中学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有很多测评因素具有模糊性。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给出了一种定量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站在行业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对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思考,旨在建立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行业企业需要出发来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解决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间存在的瓶颈问题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作出科学正确的综合评价,一直是师生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综合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应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进行了评价实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社会课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有效评价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高度结构化的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既在国家层面厘定了社会科的基本内容,也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基准,同时大量呈现的评价案例给予了教师如何基于标准来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具体范例。该标准对于完善我国的综合社会课程的建设,促进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师、学生、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普通高中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自2007年9月,北京进入高中课改以来,各校一直探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以东城区各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为例,调查发现东城区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上能按时按量完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学校部门职责不清,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教学、教  相似文献   

16.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以导向性、全面性、个性化、目标一致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次的指标进行赋权,对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11个指标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能很好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我区在教育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项目组的指导下,进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改革与实验。我们围绕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唯分数论和“一次考试定优劣”的评价框架,初步构建了“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等级+全面发展性评语”的新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过程性评价是指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这样才能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过程性评价来正确的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本文对过程性评价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以及实际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要求学校应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精神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百个各级指标和数以千计的数据,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渠道很多。因此,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精细科学的专业规划。本文从指导思想、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内容及要素内涵、实施办法、评价结果的使用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广泛推行素质教育,以期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将学生的发展状态以及水平作为评价对象,并且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过程进行评价。小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学等多方面来完成。本文主要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一番阐述,以期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