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的善恶观,指出人性的理性本质;其局限表现为忽略了经验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性与贬低感性情感对于人性的作用性.  相似文献   

2.
人具有自保自爱的本能,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在社会生活中,人性具有向善与向恶两种倾向性,但更具有向恶的倾向性。因此要通过各种社会设置来扬善抑恶,规约人性、升华人性,以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推动社会发展。鉴于此,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要确立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制度,并辅之以持久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积极的道德修养等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性之善恶中西方存在着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权力社会,人性之善恶与其说是种事实状态,不如说是种价值选择。人性中的善使法治成为可能,人性中的"恶"使法治成为必须。一般认为,权力具有扩张性与侵蚀性,这其实是与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有着密切关联的。当社会还需要权力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存在时,为使权力正当行使以更好维护人民的权益,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对权力进行制度性的规制,提高权力拥有者为恶的成本,降低其为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康德一反过去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传统善恶观(善恶先天存在,并决定道德法则),完成伦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认为道德法则先于善恶,并决定善恶。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于道德法则的遵守与否,并是否将其作为唯一的动力源和行为准则。康德认为作为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双重性的人有着向善的能力和向恶的习性,但理性的人最终会运用道德法则的绝对力量战胜恶,恢复向善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彰显人与动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类的普遍性(恶性),但也注意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为善的特殊类本质(知性、义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但也体现了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荀子只是在内在可能性意义上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恶的,在内在现实性意义上没有直接断言人性是善的或恶的,认为只有立足于外在角度当人性外化于人的行为时才有善恶可言。荀子的性朴论和性恶论不是正相反而是"殊途同归"、互相补充,因而是可以统一的;同时他讲的"性不善"主要指向还是"性恶"。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合人性的治国方略。人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人是善与恶两面性的统一。但善恶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类后天的养成和需要,这就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供了理论的根源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吴翠翠 《文教资料》2012,(33):121-123
《红房子旅馆》是巴尔扎克收在《哲理研究》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良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普罗斯配、泰伊番、“我”以及“良心法庭”的法官们所体现的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值得深思。巴尔扎克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存在。但仍然有向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黎鸣先生认为情场化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的.他从人性的善恶选择认定人性是恶的,并且是从"原欲"出发而成的恶,即"人性原恶".  相似文献   

11.
血亲之爱、性善理念、善恶内容嬗变、以及道德柔性建构是人性演化的关键环节。道德教育应通过血亲之爱来培养人的以孝悌为核心的内在向善动力,以"性善论"理念来营造德育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性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艾特玛托夫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探索艾特玛托夫小说的人性主题.艾特玛托夫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灵息相通的世界;后期作品从原始和谐走向人性的悲剧性冲突,小说中先是揭示人性之恶,然后沿着一条拯恶向善的套路,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被誉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三驾马车之一",其小说《暴风雪》的创作既传承了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又加入了后现代主义反讽、荒谬、夸张、颠覆、怪诞的写作元素。作家以独特的后现代视角尖锐地提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人性"与"道德"主题。作家对加林医生一类的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描写展开反讽策略,使其荒谬性发挥到极致,同时对小说中人物的人性善恶重新解构,在善中存恶,恶中向善的永恒回归中不断探索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4.
以显学墨家学派人性素丝论为代表的天赋自然论,认为人性本如丝,无分善恶;人性易受环境染习,可以为善,亦可为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之于人就像“染缸”与“素丝”。该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强调了教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人性善恶,自古中国就有争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等等。我觉得,单纯地说善、恶问题,并不能说得太清楚。谈“人性”,应当看他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状态。由阿让为生活所逼,偷过面包,但能说由阿让心地不好吗 ?卡秋莎沦为妓女,但大家都知道她是被逼的。所以说,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全在乎“自身”。   简评:作者思维清晰。从两个具体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为例,说明“人性本无善恶”的观点,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复活》——【学生鉴赏例文】$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 (136)班@韩磊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王晴 《师道》2008,(6):23-23
人性,即人之本性也,人之为人之本质属性者也。古人多谈性之善恶,然善恶判断主要依传统儒家之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合于此规范者即为善,否则为恶矣。然人性果真有善恶之分乎?已有之伦理规范是发于人之内在之性而成,还是以统治之便而外加于人——即对人的一种外在规定乎?纵观中国传统思想之流变,尤以儒家为重,足觅,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