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分数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出示学生在公园过生日的场景图):他们在干什么?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呢?生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师:一块蛋糕也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怎么分?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尝试分蛋糕。【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场景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中有关“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2.动手操作,引入分数。师:同…  相似文献   

2.
[题目]一盒水果糖,平均分给12个小朋友多11 块;平均分给18个小朋友少1块;平均分给15个小朋友多14块。这盒水果糖至少有多少块?  相似文献   

3.
[案例描述] 谈话:4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把这4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生:每人分到1块.4÷4=1(块)  相似文献   

4.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的生字不算多,好些字小朋友平时常和它们见面,已经是老朋友了。通过课上自学,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读课文,看他能不能把生字认正确。谁想试一试?你来———(指一生读课文)师:读得不错。这个故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直观法是给幼儿解词的主要方法,它是让孩子从实物、图片、动作、表情以及教具演示等具体的形象中去理解词的意思。这样做,理解快,记得牢。如:“衔”、“喜鹊”、“巢”是《小喜鹊盖新房》故事中的词。我用了直观教具及演示法(纸做的小喜鹊用嘴把一根根的枯草衔到树杈上造巢)。孩子们边听故事边看,就懂得了词义。故事讲完后,我问小朋友:“衔是什么意思?”小朋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带来4块饼干,她不急不慢地说:“我这儿有4块饼干,让两位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两块)“有位小朋友没有吃,碰到一位小伙伴,他们把两块饼干平均分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一块)“那位小朋友又朝前走,又碰到一位小朋友,他把一块饼干拿出来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半块)——教学渐入佳境,传授新知识的火候已到,教师精神饱满,提高了声调。师:4块饼干,两块饼干,一块饼干(板书:4、2、1)这些都是整数。(举起掰开的半块饼干)请问,这半块饼干的“半”,是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一、观察主题图,感知平均分师:(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分西瓜。生:有的小朋友在分月饼。生:盘子里的苹果被分成了两半。生:鸽子的食槽有分成3份的,有分成4份的。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生:都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二、教学21,理解21的含义师:这块月饼,我们应该怎样平均分?用自己手里的圆试一试。生:我把圆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就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教师请两位学生演示平均分。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教学21的读法、写法,并让学生举例说…  相似文献   

8.
教学要求: 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开端和结尾,绘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达图意。教学准备: 幼儿每人一张图画纸,每桌一盘蜡笔。教学过程: 1.教师交代任务,以引起幼儿听、编故事的兴趣: 今天,我教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编个故事。老师先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请小朋友编中间那段故事,想好了画在纸上,然后把画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好。  相似文献   

9.
比本领     
赵佳欣 《辽宁教育》2004,(11):55-55
人物:小朋友、梅花鹿、金丝猴、大象伯伯、果树背景布置:黑板画出田园图道具:头饰、各个角色不同的服装【幕启】小朋友:有些动物能在水中游,有些动物能在空中飞,有些动物会爬树。每个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领,那么他们谁的本领最大呢?今天我就讲一个《比本领》的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动物,它们都各有各的本领。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金丝猴、梅花鹿上场)梅花鹿:(挺着胸脯大摇大摆地上场,见到金丝猴很骄傲地说)猴哥呀,你好!(用眼睛上下打量着金丝猴)你长得这么矮,腿也没有我腿长,看我在大森林里跑起来多么快呀!(边说边做跑的动作)…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1.多媒体演示。教师创设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 的故事情境,悟空提出了3个问题让八戒回答,答对了才允许八戒吃西瓜。(1)有4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有2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如果只有1个西瓜,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 2.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1.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钱阳辉薛安明执教者:薛安明教学内容:部编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和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有8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明友,每个小明友得多少?2.有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情境创设,引入分数师:同学们,喜欢野营吗?生:喜欢。师(:投影出示课本上两个小朋友正在进行野营时的情境)现在两个小朋友在野营,他们将要干什么呢?生:有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他们两人将要分东西。生:一个小朋友分得两个苹果和一瓶矿泉水。师:他们的分法是我们以前所学的什么呢?生:平均分。师:对,这两个小朋友采用了我们以前所学的平均分。分完了没有?生:没有,还有一个蛋糕,他们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半个。师: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生:就是两个小朋友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半个蛋糕。师:同学们所说的,…  相似文献   

14.
大家的瓜园     
地点:小河边时间:晴朗的早上角色:小白兔、小山羊、小花鹿、小胖猪幕启:音乐起,小白兔高高兴兴跳出来。小白兔: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到外婆家住上一段日子,好好和外婆在一起。(边跳边哼着歌儿)咦?地上这么多种子?(拾起一颗颗种子,左瞧右瞧)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种子吗?(不知道)我还是把它种在地上吧!(随音乐挖地、撒种子)种子种好了,我还是赶快赶路吧!小山羊:(提着水桶从幕后走上来,看到一片秧苗)哎,一片干干的地,秧苗怎么长高呢?让我给它们浇浇水吧!(随着音乐给秧苗浇水)对了,妈妈叫我早点回家,我得赶快回去!小花鹿:(背上一把镰刀走上来)工…  相似文献   

15.
案例二:认识分数 1.由“平均分”引入分数。 师: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生:2个)将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生:1瓶)将1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生:半块)  相似文献   

16.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两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  相似文献   

17.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概念多、抽象,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要结合直观图形与学生操作来组织教学。先认识几分之一,后认识几分之几。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习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开始,教师提问:“把两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多少?”(生答:1块)“把一块饼  相似文献   

18.
在讲“商不变的性质”时,我给小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它的主人拿桃子喂它,并跟它商量供应的数量。主人问它:“一顿给你三个行吗?”(老师随手板书“3”“1”两个数)小猴子摇摇头。主人再问:“两顿给你六个行吗?”(板书“6”“2”),小猴子又摇摇头,主人又问:“那三顿给你九个够了吧?!”(板书“9”“3”),小猴子还是摇摇头。小朋友想一想,主人答应三顿给他九个桃子,小猴子为什么还不满意呢?儿童经过思考找出原因;虽然桃子数扩大了二倍、三倍,但顿数也跟着扩大了二倍、三倍,而每顿吃的桃子数还是没变(每顿三个)。这时老师在板书“3、  相似文献   

19.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习惯上称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一般所说的按比例分配了。这类应用题有不同的解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整、小数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用分数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行的小学教材一般只讲第二种方法)。如:前面提到的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每个小朋友分几张?方法一用整、小数解答或方程解12÷(2+1)×2=8(张)12÷(2+1)×1=4(张)答:甲小朋友分得8张,乙分得4张。…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5页例11、1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零的算理及计算法则,能熟练地目测商的位数及其计算.教具:挂图、卡片、小黑板题及油印赛题.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讲故事:(边出示挂图边口述)图上这一堆桃子,数一数共有306个(板书“306”),猴妈妈想考考自己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它对它的3个孩子(板书“3”)说:“现在我要把这30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保管,想一想,该怎么个分法?自己能分得多少个?看谁算得又快又好.”猴儿们听了,高兴地说开了,有的说:“干脆将这些桃子一个一个地分给我们吧!”有的说:“一个一个地分,那太麻烦了,可以将306个桃于除以3,每份是12个,(板书“÷”和“=12”)请给我12个桃子吧!”“不,是120个桃子.”猴儿们争论着,猴妈妈笑了.小朋友,你们想,猴妈妈为什么笑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