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谙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2.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3.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4.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倪桂兰 《大观周刊》2011,(36):141-141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命运。教育同样如此,教学过程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智慧。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特级教师王崧周曾说过:“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  相似文献   

7.
学会抓新闻     
一位通讯员问我,新闻从哪里来?我说,新闻的来源很多,以编辑部为例,就有上头指令性的,下边投稿上来的,记者发现线索的,碰巧遇到的……。但是,简单地说,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现成的新闻,记者把它记叙下来便是了。这叫‘写’新闻。另一类新闻特征并不明显,记者要有敏感的新闻鼻嗅出其中的干货,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这叫‘抓’新闻。‘抓’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9.
现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部主任的雷运海,已在新闻采编的道路上跋涉了23个春秋。他说,“我赞赏‘文要醒人方为贵,论要济世始成真’这句古语。”让作品“醒人”,是他多年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辈穆青的新闻通讯中的一些精彩细节,不知感动过多少人,以至许多人至今耳熟能详。他曾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可是,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忽略了这点,不太注重细节的运用。即使记者现场拍摄到了可用的细节,也可能会在后期制作中虑及播出时限而被剪辑掉。我们认为,好的细节对表现新闻主题、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感召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是电视新闻对细节的选择和处理,有其自身的要求。择其要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12.
新闻絮语     
《新闻界》1999,(1)
“赶记者”与“请记者”扬抑1998年6月9日,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志英一行5人到商丘市检查工作,发现跟着7个记者,立即停车“赶”走记者,并说:“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新闻单位不能只围着领导转……新闻报道也要破除‘官本位’”。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3.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14.
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也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新闻作品要描摹人情事态和叙事状景,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好的细节描写,往往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精彩.英国有一句名的谚语:“魔鬼藏于细节之中(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这里的“魔鬼”是魅力的同义语,生动的细节捕写使新闻作品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辈穆青的新闻通讯中的一些精彩细节,不知感动过多少人,以至许多人至今耳熟能详.他曾说过,"有时,-个细节比千盲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可是,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忽略了这点,不太注重细节的运用.即使记者现场拍摄到了可用的细节,也可能会在后期制作中虑及播出时限而被剪辑掉.我们认为,好的细节对表现新闻主题、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感召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是电视新闻对细节的选择和处理,有其自身的要求.择其要者.一是细节要真实生动,服务主题;二是要运用得体,恰到好处.对于新闻细节的真实性问题已多有论述,这里仅从操作层面上谈谈细节的处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有的学者从心理上探讨新闻的起源时,认为“由欲知道的欲望才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才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才生新闻广告。”有人说:“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所谓新闻欲,乃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及‘欲被人知道’三个心理作用而发生了新闻欲。”还有人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要注意文彩”的呼声持续了多年,而迄今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干瘪的八股文字还是处处可见,问题究竟在哪里呢?记得老作家丁玲说过:“艺术也需要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韵味。”新闻作品虽然不同于文艺创作,但是,新闻作品也同样需要文彩,可读性。有些新闻,可读性差,恐怕就在于写得“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的缘故。我这样说,不是提倡新闻可以虚假,不要真实,而是指新闻也要  相似文献   

18.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原本是由细节组成的。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细节,也是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细节,是最能感动人的,而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要努力展现新闻事实中的细节。如果把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宝珠。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精彩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老大爷问他下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你老人家。’"共产党是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与史官     
不少中外人士称记者为史官。如:一九三○年出版、黄天鹏编的《新闻学刊全集》中说:‘以现时言,新闻记者无位置,似乎颇小,但与昔之史官,不无相同之点’。一九八一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大学》中说,记者就是史官,史官就是记者,‘司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介报道了“自由撰稿人”,称“这些身在体制外,不持记者证、介绍信也能比一般记者采写出更多更好更出色的新闻和纪实性作品的‘文化个体户’,要‘浮出水面’,呼吁社会‘何时给我们一个公道的说法’”。 作为新闻圈中人,我从内心里赞成这些“自由撰稿人”浮出水面和我们协作、竞争,共同繁荣我们的新闻事业。 但说归说,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性急,匆匆忙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