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播新闻时,真实性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与基本准则,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在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的同时,不仅能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还能体现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新时期背景下,一些媒体新闻工作者为了一时之间能够博取受众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会想方设法编造一些假新闻进行发布。尽管假新闻在新闻总量中占据少部分,但是其影响非常大,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这不仅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发展更是不利。本文针对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和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其危害,最后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最大程度地净化新闻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2.
杜绝体育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探寻体育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从制度上找出杜绝体育假新闻的办法,进一步重塑媒体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一)体育假新闻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体育新闻可以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领域的交流,但这是基于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的.一旦所传播的体育新闻失实,这些虚假信息就会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扰乱整个社会的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反过来说即是,不真实的新闻都是无生命的新闻。然而在新闻界,很多“新闻”常跟这个常识开着玩笑:它们虽然是假新闻,却也“活”得有滋有味。这一类型的假新闻一般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负面现象,现举几例如下: 现象一:某市市民不讲卫生,手中瓜皮果壳随处扔。很摩登的小姐、  相似文献   

4.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5.
盛蓉 《新闻界》2003,(4):50-5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两年来,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披露,2001、2002年全国出现的假新闻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令人吃惊。“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地球生命只剩50年”、“意韩赛主裁判死于乱枪”、“武汉大学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等假新闻涵盖了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该指出,近年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少数媒体从业人员为抢夺市场,一味追求抢发新闻的速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刺激程度,造成了对新闻趣味性的极端强化和对新…  相似文献   

6.
王媛 《东南传播》2010,(2):65-68
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1993年一完,立即有人统计出,过去的一年,我们的一些报纸发了十大假新闻,紧接着就是公布、曝光。于是有不少人看后对新闻界有意见。当然意见过后也就完事。不过照理说,我们的新闻界在吃了“堑”之后,似乎应该更加谨慎,这起码也是对新闻受众负责。再说,中国的公民对报上只要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胡吹乱捧的东西,一般说来,认为大多数新闻的可信度还是有的。然而也就从公布十大假新闻的那一会开始,报纸上的假新闻还是出。从今年的《中国报纸月报》中得知,1994年和1995年又出了七大假新闻。最好玩的是,就在报上公布那“十天假新闻”的1994年年初,有几家大报又发了两条假新闻,真是让人觉得想笑又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8.
易翔 《新闻窗》2008,(4):120-1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诸多属性中最刚性的本质的一种属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真实性原则写假新闻的也不乏其人,他们不尊重新闻事实,编造假新闻的行为,违反了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起到了负面的宣传效应。那么,如何做到遵守新闻的真实性而不写假新闻呢?下面,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5,(7):1-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我国新闻界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闻重拳出击,坚决遏制这种“新闻公害”的继续蔓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基于价值决策理论,整合了不同动机对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社会类假新闻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人们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闻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个体分享新闻的直接原因;实际的分享意愿直接受到正负新闻事件属性的影响,正面新闻事件属性会削弱人们对于假新闻的道德谴责,更易默许正面假新闻的存在。人们错误地认为积极的假新闻也是有价值的,分享积极的假新闻似乎没有那么不道德,所以更容易造成假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网络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的新闻信息产出,有的新闻信息受众一眼便可辨其真伪,而有的新闻信息除了文字表达外还配有图像、视频等信息,更有一些媒体推波助澜,使得受众视听混淆,真假难辨。受众要对网络世界的虚假新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必须具有识别假新闻所需的媒介素养。怀疑精神:识别假新闻的基本素养。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存疑是提升受众判断力的必然要求,是网络时代受众识别假新闻的基本素养。有图、有视频,未必有真相。2013年12月2日,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诞生到现在,假新闻和真新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时不时地要出来露露脸。对此,新闻界内外都是深恶痛绝。在假新闻家族里,假新闻照片更是防不胜防,很容易迷惑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各种假新闻层出不穷,网络编辑每天要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闻资讯,又有繁重的发稿任务和高效的发稿速度,稍不小心就会掉进假新闻的陷阱之中,如何快速辨别假新闻、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重塑媒体的公信力,是每一位网络编辑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9,(10):53-53
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是新闻媒体时常出现而为受众所诟病的极为相似的“双胞怪胎”.因而有不少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从某新闻学术期刊每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来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厘清彼此的关系,对有针对性地防治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自新闻产生以来就存在,历来对假新闻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的生产、传播和受众的接收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视角对假新闻在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对假新闻进行规避。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令媒体和受众深恶痛绝的一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就是在新闻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完备的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易使人被蒙骗的迷惑性.但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假新闻的转载率非常高,传播的时效非常快,有的在短短的几日内就被全国数家媒体转载,甚至有些还传播到国外,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假新闻的恶劣影响往往都是在媒体相互转载中被逐渐放大的.假新闻对媒体的负而影响非常巨大,它会使受众对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高度怀疑,从而使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陈边  新龙 《新闻前哨》2005,(4):41-42
信息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对 传媒的依赖日益加深,因此,传媒的社 会职责、公共义务更显重要。媒体的首 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每时 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传媒的职责要求必须杜绝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 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真实就是 力量。传媒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源于 真实。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都必须 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 近年来,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 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假新闻的泛 滥。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体越来越多,就整个中国媒界而 言,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甚至有受众认 为,"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 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一 屁两谎,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  相似文献   

20.
某些新闻工作者之所以热衷于传播这些假新闻,无非是认为它们可以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产生轰动效应,而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新闻职业道德。也可能是,有些编辑知识水平不高,判断不出这些是假新闻,再加上责任心不强或为了抢时效而不去向权威部门和专家咨询。此外,有些假新闻在受到公开揭露批评后竟被别的报刊继续传炒,这正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