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创造."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2.
李亚楠 《考试周刊》2010,(38):226-227
"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3.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教学应该是一种创造,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海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田文君 《考试周刊》2014,(73):179-179
<正>要做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就要做有创造性的人,而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要有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机敏性,使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表象,认识更多事物,发现创造的价值,不断进取。在美术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增长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终生需要的能力,学生时代所学习的内容只是知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独立探寻.是否能够提出问题决定了学习者对事物是否有探索的原动力,有了探索的动力才能够更好地探寻和发现未知世界.但目前,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学生眼中,数学是“高冷”的.数学教学中如果一味机械式的刷题,只会令人感到疲倦、厌烦.其实,数学不仅有推演,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让学生去品悟、发现,是有“温度”的学科,数学学习需要启迪、质疑和灵感,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相似文献   

7.
对初中生来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想,加强对学生学习观念的灌输,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造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促使学习质量的提升,也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职美术教学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有别于高校的美术教学。职业教育由于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导致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由于美术创作更多强调的主体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因此中职美术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帮助他们真正提高美术创新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俊枝 《中国教师》2010,(Z1):445-445
<正>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创新精神主要落实在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上,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做到如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学生"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则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美的讲堂,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人文素养的需要,更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现状的需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开启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悟性,引导学生创造关的潜能,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之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现代数学教学区别于传统数学教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诚然,真正的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是指那种关系到创造有社会价值第一成果的能力,这当然不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然而创造性数学能力的获得,非一日之功,它必然是在较低层次上的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学数学教学则有责任训练、培养学生获得这种较低层次的数学创造能力,为将来获得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数学能力作必要的准备,这里所说的较低层次的数学创造能力,是指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前人已知而对他们来说却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纪律更多地指向管制与服从,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推行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多的约束会扼制学生创造的灵感,阻碍学生的发展,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陈腐的秩序、纪律和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纪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一、开设数学问题课的意义学生年级越高,所学的知识自然就越多,照理就会有更多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年级越高,问题越少.有人形象地说: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满脑子都是问号,大学生满脑子只有句号.而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就数学教学来说,由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便没有了心脏.而一个没有心脏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以美术知识技能为桥梁进行的心灵沟通.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创造的平台,教学方法是创造的手段,学生的成才则是创造的成果.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为美术教师的这种创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抓住机遇,树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理念,会使这种创造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5.
“无中生有”的想象是将现实中或视域内不存在或未发生的想象为存在或发生,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形式,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智能。正是这样的智能使得人类能够创造知识,形成并传承文化。这样的思维形式在诸如几何直观、概念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普遍适用、有效。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经历想象的过程。对教师来说,需要破除套路思维,努力读懂学生想象出来的异样生成,采取“疑错从对”的态度宽容地接纳,而不是依据教科书的套路予以否定和排斥。  相似文献   

16.
数学又被称为是思维上的体操.有思考就需要有创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以一种不同寻常另辟蹊径而进行的思维方式.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同样需要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它能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等.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展开研究,通过教师层面,教学层面和学生自身层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供各位任课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红  陈锦 《文教资料》2005,(20):43-44
“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新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真正独创头脑。”——尼采(德国哲学家)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造未知的知识,因为学生所学都是前人已发现的真理或创造出的经验。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  相似文献   

18.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因此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注重知识之间的迁移转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从旧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中职教育的重点逐渐向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转移。对中职数学教学来说,基于问题视角的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创造问题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而开展的问题式教学。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问题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基于问题视角的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创造问题,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为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教学需要大视野,需要标新立异,需要不走寻常路。韦昭同志独辟蹊径、创造创新,长期关注理科实验方法的优势,巧妙迁移于思想品德教学,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为思想品德教学升级转型提供了一条务实、有效的路径。自本刊创刊以来,极少发现有涉足该类教学方法的文章,能够称得上大家之作的更是寥若晨星,本文作者难能可贵的是发现、抓住了这一方向并作了有益探讨。我们期待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更多读者对实验教学方法迁移展开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