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状篇毋庸讳言,如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太难做了:三令五申教育学生不得吃零食,而学生照吃不误,甚至越吃越猖獗;明文规定学生不能进“三室一厅”,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变着法子去网吧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三番五次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破坏公共财产,学生还是置若罔闻,课桌椅、门窗屡有破坏;铁性要求学生考试不能作弊,作业不能抄袭,学生还是屡屡违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明确规定学生不得谈恋爱,而“地下游击队”却如“星星之火,燎原一片”;苦口婆心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学生却嗤之以鼻,认为大惊小怪,不合时宜……总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固化”状态常常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却时刻在呼唤老师的理解。这种“固化”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负现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造成一种压力。论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的方法欠妥,选择的教育时机不够适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不够了解;二是学生误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如何改变这种“固化”状态,以期德育的正效应,笔者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相对论,取得了很好教育效果。  …  相似文献   

3.
徐岫茹 《宁夏教育》2006,(7):138-138
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  相似文献   

4.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英国学校德育建设的成功经验有:政府重视,大学配合,社会支持;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联系社会实际.核心道德价值观明确;德育教材形象生动;课堂教学开放;重视公民教育。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应借鉴英国学校德育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做如下改进:德育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工作年年都在抓,时时都在搞,但就是效率低,或者根本不见效,有的甚至越搞越差,越抓越乱,导致未成年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日趋严重——网络成瘾、吸毒贩毒、杀人和抢劫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难管难教”和“不敢管不敢教”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和心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低效或无效呢?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观察中发现,原因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林晓霞 《中学文科》2009,(12):139-139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  相似文献   

8.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陈述 1.“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有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理解片面、肤浅,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少数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课讲好,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愿担任班主任;个别班主任老师认为上完几节课已经累得够戗了,没有时间给学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找学生谈话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犯了错,一是学生考试成绩在走下坡。其实,不从习惯上、思想上去解决有关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教育的效能不会好。  相似文献   

10.
情感因素是影响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轻视甚至忽视它的重要性的做法;重“说教”、“压制”,轻“说理”、“疏导”,德育缺乏“人情味”,仍是不少学校德育工作的定势;必须从教育理论角度,认识情感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必要性、作用并加以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1.
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德育与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所处的地位相比,依然存在着地位较“低”、内容较“空”、途径较“窄”、效果较“虚”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盲目性,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形成巨大反差。三是一些学校、教师中有悖师德的行为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成效。四是学校德育指标不硬、方法不多、内容不实,加之学生、家长不重视,甚至学校和教师也不重视等等。学生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2.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的主要途径在于各科教学,但是德育的表现还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即学生的日常行为。而目前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却通过考试表现出来,即评价手段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对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在目标、观念、内容、方法诸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型”:目标要突出时代特色;观念应更新;内容应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方法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严管活育。唯有如此,学校德育工作才能行之有效,培养出德行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为什么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近年来学校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来看,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李国建 《教师》2011,(13):18-18
目前,“学生是皇帝,老师惹不起”的现象在许多学校发生。在“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脸色给不得.提问少不得也多不得,开除不得,处分不得……”的托词之下,有的老师开始放任学生,乃至学生的习惯养成变差、纪律变差、行为不良,也少有老师理直气壮地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由此使学校教育步入一方面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另一方面教师放任学生的怪圈,导致学校德育收效甚微,校风日下、学风不浓。  相似文献   

16.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提供学生多样化的成功标准;教会学生成功的策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而在日常教学中,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觉得信息技术课没意思。另一部分学生又因“吃不了”或“吃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借鉴“成功教育”这一先进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实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教育。在我国1998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  相似文献   

18.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20.
囫囵吞枣     
在经典里走出,在智慧中安顿,e时代与古典的碰撞———中国文学中的智慧锦囊小语:宋︽湛渊静语︾白延有一个人听人说吃梨伤脾,吃枣能补脾,但枣核却损害牙齿。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人高兴地对人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既能补脾又不会损害牙齿。”旁人说你的主意真好,真应了古人“囫囵吞枣”这句话。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也!”遂绝倒。“囫囵吞枣”是古人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