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薄意”“微躯”“小启”“寡学”等含“少量”意义的语言谦词,含“少量”意义的语用表谦词语是指那些语言中不被人们认可为谦词的,但语用中确实用于表达谦逊态度或情感的词语,常见的主要有“稍(稍稍)”“略”“少”“聊”“一二”“万一”等。  相似文献   

3.
"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女”族字及女族词语入手,研究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婚姻家庭观、伦理道德观和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国家"界定了我国的民族组成和民族结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指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指各民族是平等的兄弟民族。各民族增强祖国观念首先要爱国。  相似文献   

5.
魏建中  彭英 《现代语文》2006,(8):125-126
"二、两、双"是上古汉语中的一组准同义词,它们皆拥有一个相同的义位--一加一之和,但"两、双"的"一加一之和"不是十分典型、十分稳定.在汉语的十个基数词中,唯有"二"拥有两个变体"两"和"双",这反映了我们古人对数目"二"的重视,对数目"二"的敏感.  相似文献   

6.
"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数词,看似简单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人们崇拜"五",逐渐把它神秘化,视"五"为精神寄托和一种崇尚。语言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记录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所以这种尚"五"文化也就反映在了汉语词汇里,出现了很多含有"五"的词语,如"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等。这种对"五"的崇拜源何而起,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试从四个方面对带有"五"的词语进行分类,分析哪些类词语体现及如何体现尚"五"文化,哪些带"五"的词语不能体现尚"五"文化,并简单说明了尚"五"文化的来源,尚"五"精神与这些词语关系。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启蒙文化甚嚣尘上,文学启蒙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副刊在不断的发展中对文艺的重视,再加上其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又优于期刊等其他传播媒介,就作为文学和文艺的载体选择,承担了启萌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的功能,成为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萌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方言、口语中含“二”的词语的贬义倾向。试图用义项分析的方法,揭示其贬义色彩义项普遍分布的语言事实和内部的义素联系,同时从历时的角度探究这一语言事实的源流关系,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层民族认知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有关辞书的订补意见。  相似文献   

9.
窦瑞金 《现代语文》2006,(8):37-38,58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牛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人类对牛产生喜爱、恐惧、崇拜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助牛来寄托和表达感情,所以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关于牛的词语.这些词语反映了两种文化各自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两种语言之间深层的文化差异.研究这些词语,对于进一步认识汉语英语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对于进一步思考某些语言学问题,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赵静 《现代语文》2006,(9):102-10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词汇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严格地说,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系统是无法类比的;词汇的意义,尤其是词汇的深层意义,只有在该文化本身的体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本文从中国的"龙"和英语中"dragon"、俄语中"Дракон"等词在翻译的可译和不可译现象谈起,主要着眼于汉语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词汇和文化的关系角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是古代社会公开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由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影响力,科举制度也被推广到其他邻近国家,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韩国。在韩国实行了九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2):60-62,67
花类词语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根据花的种类、生物特征、形态、色彩、气味等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由于开花植物的生长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栽培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的形状、颜色、香味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花的认识不尽相同,对"花"类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汉英"花"类词语的文化内涵异同反映出"花"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映射出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一系列批评概念的运用,作为一种“公共专业话语”,这些概念能帮助我们参与到“公共批评空间”,使学术研究这种对话形式得以实现,并保障对话渠道的畅达.然而,熟练运用各种概念名词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这些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实际上,任何一个概念都不仅仅是一个名词那么简单,而是经历了很长的、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且在不同时代由于受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着不同的所指.简而言之,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个概念都有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发展中国经济的纲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从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既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又要提高增长的质量,选择中国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承继中国优秀民族化,学习和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化。  相似文献   

15.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日益繁荣的媒体文化不断孵化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媒体文化的开放性动摇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媒体文化的大众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权威;媒体文化的多样化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7.
高帆  张红 《考试周刊》2012,(66):25-26
英汉两个民族在生态环境、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文学底蕴等文化语境方面都存在差异,其投射在动物类词语上的象征意义也存在冲突。本文通过实例来比较分析在文化语境各类因素影响下的英汉动物词汇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差异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8.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汉语和日语里,"鬼"这个字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读音不同。而且有关"鬼"的词在汉语和日语里都多用其比喻义,很少使用"鬼"的本义。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认知视角对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特别是隐喻用法加以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汉语"鬼"词语的贬义用法比日语"鬼"词语的贬义用法多。尤其是表示"讨厌"的贬义用法多。汉语里有强烈的否定意义的用法,而日语则没有。另外,汉语"鬼"的词缀贬义用法比日语丰富得多,更有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考虑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准确地理解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养+X”型词语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养+X”型中的“养”字共有16种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养+X”型中的“养”字概念域与四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即与病理域、年龄域、祸害域和情感域之间的映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