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文题展示】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画卷……神秘的夜,充满着浪漫,充满着诗意。可观、可嗅、可听、可读、可品……学校文学社将展开以“夜之韵”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上面的文字是这次活动的宣传语。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展示语文积累,可以开展阅读欣赏,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组织艺术交流……那一定会是一段快乐而又充实的语文学习经历。请你设想一个或一组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时的精彩片段,把它…  相似文献   

2.
[文题展示] 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水秀夜来霜”,是夜的诗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画卷……  相似文献   

3.
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卜秀夜来霜”,是夜的诗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面卷……  相似文献   

4.
[作文题目] 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水秀夜来霜",是夜的诗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画卷……  相似文献   

5.
论比况短语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习惯上把“象……似的”这样一种语言单位叫做比况短语(词组、结构),它由“象”加“……似的”组成。如: ①水从悬崖上象飞练似的泻下。(碧野《天山景物记》) ②几十名工人象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杜鹏程《夜走灵宫峡》)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在《休体亭记》中曾有“与靖节醉吟,第其品级于干载之下,复何求哉”的自慰。的确,吟诗、赏诗和论诗为司空图一生的功业所系,构成他全部生活的重要内容。象孟郊的“倚诗为活计”和“至亲唯有诗”那样,司图空也说“此身闲得易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闲夜二首》),“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的“莫”本是个会意字,表示“日落的时候”或“晚上”之意。这是“莫”的最初意的意义,即本义。如: ①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守时失节度,不是早出就晚归。②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这个意义又可引申为“晚、将尽”。③莫春者,春服旣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上述意义的“莫”读mu,散见于先秦  相似文献   

8.
一篇散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国文字原本是有晶莹气的,如荷上夜露,冷冷流转……(《美文》创刊号46页)这个句子中的“冷冷”二字是何意?似应为“泠泠”。“泠泠”(línglíng),一形容清凉,二形容声音清越。此处描绘“荷上夜露”,用以形容中国文字有“晶莹气”。如是“冷冷”,哪里会有这“晶莹气”?这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篇目里,常常出现数目字。本文打算结合这些篇目以及有关作品,探讨一下在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的规律。 清代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提出过虚数和实数两种类型,他说: 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 汪中的立论是正确的。如“三岁贯女”。(《诗·硕鼠》),“昏鸦三匝迷枯树”(叶剑英《远望》),“茫茫九派流中国”(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  相似文献   

10.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诗人王湾的名作。课本第15页注释⑩“[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其中“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一说似有不妥。因为“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如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相似文献   

1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  相似文献   

12.
在《自选集·序》中,郁达夫指出:“《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简称为《春》),《薄奠》,《微雪的早晨》,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由于作者这段自白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便认为:《春》“歌颂了女工善良美好的心灵,突出了她在苦难深重的情况下坚韧的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薄奠》“成为一篇饱和着血泪与愤怒的对旧社会的控诉书”。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这些小说,很快就会否定这样的答案。但其主旨也不象另一些人所认为的“不过是旧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其实,作者创作这两部作品与创作《沉沦》,《茫茫夜》,等小说一洋,意在表现自己内心的苦闷,只不过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振家、吴继昌、吴鸿清、李杰群等四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上、下两册),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见奏伯曰:‘秦晋围郑,……惟君图之。’秦伯说”的“说”字,注释为“说(yuè:‘悦’的古字,喜悦,高兴。’”(见上册,第103页)四位先生的这一注释,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因此,不揣昌昧,略陈鄙陋,以求教于先生及诸先进。  相似文献   

14.
诡怪,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独特风格。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庄子的寓言里,或鳖蛙对话,蛇凤相怜(《秋水》),或髑髅“深膑蹙额”(《至乐》),或蛮触同居蜗角(《则阳》),无不充满着“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楚辞》中这种恢恑燏怪的描写就更比比皆是。故刘勰认为“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者也”(《文心雕龙·时序》)。  相似文献   

15.
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著名诗人。他提倡“纯粹的诗”,其诗作自然纯朴、生动形象、情景交融,代表作有《紫罗兰色的灵魂》、《遥远的花园》、《永恒》、《石头与天空》等。195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音乐》是描写乐音之佳作,耐人寻味,令人难忘。第一节中“宁静的夜”和“繁星满天际”构成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想国》倡议的等级秩序与现代大众的平等诉求完全不是一个理想;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早已被“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经济动物”所取代,不仅如此,现代人还相信人是天生的各种动物;莎士比亚笔下形象猥琐、贪婪悭吝的高利贷者早已华丽转身为令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康德的道德律令充满着18世纪的陈腐气息,卢梭的《论科学艺术是否有伤风化》在N次科技革命后一看标题就荒唐得令人捧腹,而作为古代中国人金科玉律的孔孟之道更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和君主专制的帮凶……  相似文献   

18.
宋武帝刘裕为何小名寄奴,《宋书·符瑞志(上)》称:“宋武帝……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皇考以高祖生有奇异,名为奇奴。皇妣既殂,养于舅氏,改为寄奴焉。”这种说法虽含有一点合理成份。但荒诞不经,与历史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宋书·武帝纪》载:“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寅夜生。”《南史·武  相似文献   

19.
《在仙台》课文中“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一句,不少老师粗心地理解为“中国的译本”,就错了。原文指的是中国将外文翻成中文,日本再从中文翻刻成日文。所以作者接下去说,“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讲义”一词,过去有讲授课程之意,现在指教学中编写的讲课稿。“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指讲的课;“我交出所抄的讲义”……指课堂笔记;“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指课堂笔记;“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指依照黑板画下来的图,也即课堂笔记。“寒颤颤”解成寒(冷)颤(抖),因寒冷而发抖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才华横溢、“风流有辞藻”(《唐才子传》)名噪一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韦应物称道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这仅仅是一般的称颂。最早发现他出类拔萃的是明胡应麟,胡氏《诗薮》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上闻笛》诸篇,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