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2.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美国20世纪风行一时的大众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后经好莱坞改编为同名电影,更是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直到现在还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其历史上最优秀的影片。《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其内容和思想都堪称绝妙,更是传扬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而斯佳丽和王熙凤分别是这两部书的女主角,她们生活的环境有相似,性格,为人处世方面也颇有共同,又各有千秋。堪称乱世土壤中亭亭玉立的两株奇葩。  相似文献   

3.
续写小说从来都是后辈作家向前辈致敬的一个重要方式,当《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之后,时至今日,续写《红楼梦》的冲动依然在一代一代作家中传递。这里面可能有作家逞才使气的成分,但是对《红楼梦》的热爱,对《红楼梦》的尊敬恐怕才是这样一种冲动代代不衰的重要原因。汪淏对《红楼梦》显然是充满尊敬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楼”的真实与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红楼梦》一样引发如此多的争议。从书中的人物到主旨,从结构到结局,这部小说留给人们的谜团远比它所写到的内容多。正如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部《红楼梦》。[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越来越多,成功的系数也比较大。一些优秀电视连续剧,从早期的《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到1985年前后的《四世同堂》、《寻找回来的世界》、《新星》、《诸葛亮》,到近期的《西游记》、《红楼梦》、《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几乎都是小说改编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因为长篇小说是作家倾其全部学识和生活积累写成的,写的是他最熟悉的生活,最深刻的感受,所以,一般地说,人物写得厚实,思想反映得深刻,为改编提供的条件扎实。那么,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党大恩编著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尽管书名不叫《学术期刊编辑学》,但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写法,却都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精到实用的学术期刊编辑学。 “学术期刊”,顾名思义,“学术”是内容、内涵,“期刊”是外壳,是载体。“学术期刊编辑学”,是打造学术期刊的一门学问,他的打造者则是治理这门学问的编辑人员。好的编辑人员,是治理这门学问的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亦真亦假,以假改造真,浸透着曹氏家族历史的一部小说.曹雪芹正是借《红楼梦》中贾府由 兴到衰的悲剧,来追忆自己家族在秦淮河边的繁华旧梦.  相似文献   

8.
一般人都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一门科学。但是,“红学”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笑话呢。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他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亦真亦假,以假改造真,浸透着曹氏家族历史的一部小说。曹雪芹正是借《红楼梦》中贾府由兴到衰的悲剧,来追忆自己家族在秦淮河边的繁华旧梦。  相似文献   

10.
京味小说之所以深得读者的喜爱,主要原因之 一就是它充满着浓厚的北京话味道。 北京话中很多的词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比如 《红楼梦》中用的北京土话,到今天已经有二百五十 余年了,仍响在北京人的口头上。如:“这程子”、“硬 朗”、“鼓捣”、“胳肢”等。而带有京味的普通话就是在 北京口语、土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把北京话与普 通话混为一谈,当然是一种误解,但从另一个角度也 可以看出,北京话对普通话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读过老舍先生的《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 子》、《我这一辈子》,曹禺先生的《…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艺术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门。脂砚斋是《红楼梦》最重要的评点者,以其为代表的评点集体誊写、校阅《红楼梦》,在小说创作还在进行中就对其点评并前后多次重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他们与《红楼梦》一起不朽于世界艺术殿堂。脂砚斋、曹雪芹的修辞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一部《红楼梦》,无所不包,被誉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位中外红学家研究二三百年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还会研究下去。由此可见,优秀的小说很有学问,很有魅力。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了人生喜怒哀乐的万花筒。人人都有梦想,小说也是个梦想的世界,感情的世界。至于写小说,要写得好,生动感人,这门功夫,据说“可学而不可教”。怎么学呢?我看,初学的习作者也罢,写到老学到老也罢,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分析别人的作品,看看小说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有的小说读起来兴趣盎然,有的味同嚼蜡?有的小说“寿命”很长,…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本是通浴小说,民间流传“老不看三国,少不读红楼”,这句俗语从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但在我的印象里,《红楼梦》早已登上大雅之堂,《红楼梦》的解释权在专家手里。我所理解的红学专家,就是穷其一生或者半生或者至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读《红楼梦》并卓有见解的人。这样的想法也许并不止我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与苏州有很深的渊源。小说的开场是从苏州的阊门讲起,小说塑造的十二金钗中的两块美玉——黛玉、妙玉均为苏州闺秀,十二伶官来自苏州民间,小说中有很多苏州风土人情的描写。作者曹雪芹先生的舅公李煦曾执掌苏州织造府,至今苏州十中校园内还有苏州织造府的遗迹。苏州书生程伟元发现、续编、出版了《红楼梦》。生长于苏州的俞平伯开创了“新红学派”,成为一代红学大师。新世纪苏州的一群红学爱好者出版了《梦里梦外探红楼》,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红楼梦》与苏州的关系真是千丝万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16.
每个时代都在用不同的主流文化解读着(《红楼梦》,而红学的曲径最终将通向最初的起点:把《红楼梦》看成一部小说,把曹雪芹当成一个作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素看孔子     
如果把《论语》当成一部上乘的小说来看,如何?读完薛仁明《孔子随喜》,我感谢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可以看小说一样的看《论语》。那些原先缄默似石看来全部一个样的古人,突然间,你说我说,连语气、连举止、连性格、连身世背景、连他们的命运,一一清晰到像《红楼梦》里写出的百样人,每一个都难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中,当今被议论得最起劲的大概要算《红楼梦》,它已被推到和太极八卦联姻了,虽非由小说形象演绎而得的哲理阐发,但至少已把大观园的故事从地上推到了天上。比《红楼梦》略早几乎同时代写出的《儒林外史》,照理在文化研究成为热点的今天更应得到学界的关注,却意外地相对冷落。这现象很不可解而又易解:因为《儒林外史》是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危机,尤其是拷问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书,研究它的人是要把自己放进去的。泛泛而谈不成问题,倘要深入挖掘到底,看来不能没有思想障碍,因为那就是研究者要自己拷问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