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杰出的叙事诗,也是一部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作品。秦罗敷是一个高度理想化了的人物.这种理想化不仅表现在她的外在容貌服饰方面。而且表现在她的内在精神智慧方面。《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赋予了其鲜明的民间色彩和世俗面貌。  相似文献   

2.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3.
习作内容 :依据古诗的简单情节 ,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 ,扩写、改写、续写古诗。训练目的要求 :根据古诗的情节 ,展开想象 ,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作前准备 :背诵新修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的《七步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回乡偶书》等有故事情节的古诗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背诵古诗《塞下曲》 ,交流诗人卢纶及写诗背景等相关资料。1 同学们 ,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塞下曲》描写了一位英武的将军 …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曹旭先生说:《陌上桑》“为了反击丑恶与卑鄙,全诗通篇写美,以美压邪。”(《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从以美压邪的角度领悟《陌上桑》的题旨,的确深中肯綮,深契诗心。细细演绎,亦不难发现,诸多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人物美展开,剖析罗敷这一人物之美,诗人的写作意图便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题为《陌上桑》,意思是“路旁的桑田”。诗题告诉我们:诗中所写的美女生活在民间。她的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具有一种清新诱人的魅力。本诗通过三个层次,从美——更美——完美(最美)。第一层从“日出东南隅”到“但坐  相似文献   

6.
[单元概说] 本单元由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组成。从体裁来看,《公输》和《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当作记叙文来读。《(荔枝图)序》、《核舟记》、《山市》可以视为说明文,条理非常清楚。《诗词五首》,前两首为唐诗,第三首为明诗,最后是两首宋词。学习本单元,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公输》和《唐雎不辱使命》的主旨,从《核舟记》和《短文两篇》中学习写说明文的条理,领悟《诗词五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及文言文的有关段落,积累文言实词并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是一首“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中国诗歌海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鉴赏这首诗呢 ?首先 ,《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为权所逼、不为利所诱的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诗一开始 ,就对罗敷进行了总体刻画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好女”好在何处 ?“好”在热爱劳动。太阳刚一出来 ,她就到城南边去采桑。采桑女长像如何 ?是美还是丑 ?诗并没有从正面去写 ,而是先写了她的用具的精美 ,然后写了她的服饰和装扮。在用具的陪衬下 ,服饰的烘托下 ,读者可以猜测到采桑女是美的 ,但还…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1920-1995),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很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三四岁时,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7岁左右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乐得手舞足蹈。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是我国民歌中最早的一首叙事诗。它是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丽的赞歌。它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姑娘秦罗敷严厉拒绝太守调戏她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她的勇敢、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也鞭挞了太守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10.
女儿五周岁了,正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该给她垫垫书面语言的底子了,好为她入小学作些准备。看看女儿的同龄小朋友摇头晃脑地背着古诗词,妻子心急了,也买来《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八百首》让女儿背诵。"不能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她常挂在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重点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把握名句 ,激活想象 ,背诵这五首诗词。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进入中学以来 ,到目前为止 ,我们至少已经学过了 45首诗词 ,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与欣赏诗词作品的方法 ,积累了若干阅读经验 ,这是一个十分可贵的基础。子曰 :“温故而知新。”要学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去解读新的文本。2 .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背诵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的任何一首诗歌作品 ,并简单介绍这几位诗人的情况 ;背诵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 ,简单介绍关于范仲淹的有关情况。完成作家作品新旧知识的对接。3 .布置…  相似文献   

12.
黄大权 《师道》2008,(5):56-57
女儿五周岁了,正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该给她垫垫书面语言的底子了,好为她人小学作些准备。看看女儿的同龄小朋友摇头晃脑地背着古诗词,妻子心急了,也买来《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八百首》让女儿背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开始时,女儿也挺感兴趣的,每天好几首的背个不停,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作业的结构与组合,加强整合、选择,强调均衡等。为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设计选择性作业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  相似文献   

14.
<正>《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乐府名篇《陌上桑》并不仅仅刻画了一个尽善尽美的"好女"的形象,也为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意味深长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16.
[案例]师:这学期我们背诵过一首叫《临江仙》的词(校本教材选背诗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师:知道这首词的出处吗?生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唱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17.
继《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的先后问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国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洪镇涛先生领衔主编的又一鸿篇巨制——《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隆重推出。《教程》分“诵读”和“品读”两个系列共六个分册。“诵读”系列有《古典诗词诵读》(小学卷)、《古典诗词诵读》(中学卷《)精粹古文诵读》(中学卷)。其编写体例为:每首(篇)诗文后有“注释”“译文(诗)”“品味”“背诵”。“注释”简洁明了,极具权威性;“译文”生动流畅,尤其是译诗,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白话诗词;“品…  相似文献   

18.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以上理解,我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主要分成两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些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在文艺作品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作用。兹结合课文作一浅谈。首先,人物刻画的虚实。人物出场,其外貌可实可虚,而虚写有时则更能创造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绘即是如此。诗中只写了她的服饰及人们的观感:“头上倭堕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