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好,或是在当时此新闻还不适于公开发表,很容易造成一些好的新闻白白浪费。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过时”的“旧闻”变成适合于当前主题的新闻呢?无数的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们:把“旧闻”变成“新闻”是可能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住新的“新闻根据”。 “新闻根据”又叫“新闻由头”、“新闻引子”,大多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教授、刘海贵教授所著《新闻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新闻根据在使“旧闻”变“新闻”中的重要性:“新闻根据寻求、…  相似文献   

2.
丁莹 《新闻三昧》2001,(11):28-29
解释性新闻也称分析性新闻或背景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我国,报纸上常见的“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闻综述”、“观察与思考”、“瞭望”及“平民观察”等栏目都属于解释性新闻。对什么是解释性新闻有多种说法。综合各家意见,解释性新闻是介乎纯新闻与调查性新闻和新闻评论之  相似文献   

3.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理解的新闻背景只是着眼于新闻写作本身诠释新闻事实,烘托新闻价值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都是被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从目前形势来看,新闻理论和实践以及受众需求的变化已经突破了狭义的新闻背景的概念。新闻竞争正向深度上开展,“独创新闻”、“原创新闻”的概念正在取代“独家新闻”的概念,在“快速、鲜活、全面、生动”的同时,追求“高  相似文献   

5.
侯利强  施露 《今传媒》2006,(9):61-62
新闻故事化和娱乐化已是老生常谈,四川卫视“新闻连连看”(以下简称“连连看”)却将新闻彻底走向故事和娱乐。“连连看”在新闻竞争同质化,民生新闻和娱乐新闻崛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栏目自称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三种新闻”,扯起“新闻连连看、看完就吃饭”的口号  相似文献   

6.
张东振  刘新建 《河北广播》2004,(6):81-81,85
做为地方新闻单位,如何向省以上电台发稿,我们的体会是:让“小”新闻变成“大”新闻。所谓“小”新闻,即在地方发生小的、单个的、不成系统的事。“大”新闻,即在省以上电台发表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2003年11月,扬子晚报在改版中推出了两个版面的“昨夜今晨”新闻版面,强化夜间新闻和当日上午的新闻。2004年9月,在新一轮改版中,又将“昨夜今晨”改造为“今晨昨夜”,进一步强化当日新闻。在扬子晚报推出“昨夜今晨”以后,新民晚报、重庆晚报等晚报,也相继推出了“昨夜今晨”新闻版面。以夜间新闻、当日新闻为特色的新闻版面,正成为晚报最具特色的新闻版面之一。  相似文献   

9.
孙新 《新闻春秋》2023,(4):67-76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新闻生产地位有着相对清晰的地位边界,以及稳定的职业新闻角色期待与职业新闻角色自知。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变迁体现出“数字性”时代特征:总体变迁中的“开放性”,社交新闻阶段的“协作性”,智能新闻阶段的“共生性”。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变迁形成了三条“中国性”规律:党媒角色在新闻角色系统中的主导性——新闻角色主导律;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调适新闻角色冲突——新闻角色平衡律;建构新闻角色共同体指示着新闻角色观念演进的方向——新闻角色演进律。  相似文献   

10.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前提与基础。广播网站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融合新闻”优势,具体体现在媒介影响力日益增强、终端接收形式多元化等方面,“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广播网站只有找准自身定位,依托广播与网络的传播优势来实现“融合新闻”的差异性,不断加大新闻传播的融合力度,形成新的传播机制,广播网站“融合新闻”才能在网络媒体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严肃新闻一向以其公正、客观著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严肃新闻以其“一条是一条”的严肃真实、简洁、明了,守卫着新闻真实性的阵地.但是这类新闻与其它新闻相比也有其天生的缺陷;新闻在心理上接近性差,新闻接受时其费力程度较大.在大多数电视新闻走向民生新闻、走向“新闻+娱乐”的“新式新闻”操作时,严肃新闻该以何种方式存在,或者说应该作何种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戴志磊 《青年记者》2002,(11):34-34
“新闻落点”一词时下经常被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挂在嘴边,抢抓“新闻落点”亦成为许多业内同仁选题策划的常见操作方式。那么,什么是“新闻落点”?其内涵、外延如何界定?“新闻落点”首先是新闻事实。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运动的。按照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新闻所传播的是具有新意的事实,就是指当事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  相似文献   

14.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中央和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新闻节目组合,比如:CCTV“新闻30分”(午间),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东方广播电台“东广新闻”等等。就从“新闻30分”、“黄河新闻”、“东广新闻”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三者都在探索怎么样使新闻节目既成功地担当起党和政府舆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图”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照片”、“新闻速写”、“新闻漫画”、“新闻图示”已成为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四种主要的视觉新闻形式。本文拟对新闻图示的特性及其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作一点分析。新闻图示的特点什么是新闻图示,它与其它视觉新闻形式有何区别,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图示是报纸上一种形象化的资料展示,它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图示最早是配合文字稿件使用的,将文字稿件中比较抽象的数字和内容或者难以描述的事物以形象化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近几年,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新新闻”?近年来,美国媒体流行一种“新新闻”。据留美博士、在美国从事传媒研究、最近刚刚回到国内的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史安斌介绍,美国新闻学者定义,“新新闻”是“一种速配的混合物,符合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新新闻”受到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影响。“新新闻”的概念实际上将流行文化和趣闻轶事放在一起,将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结合起来。它的主要指向是:第一,“新新闻”将新闻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新新闻”的主要对像是新一代的受众,着力争取年轻人和女性的“眼球”。第二,“新新闻”比较重视地…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主任编辑刘刚所著《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的发现、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表现。作者在“后记”中说,“新闻采访是门实践艺术,要想当一名记者就不能不思考‘新闻价值’概念在实践当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社会需要的新闻’,成为记者思考新闻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先决条件”。此书是“新闻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薛远  相似文献   

19.
韩宏 《新闻战线》2020,(5):110-111
要采写出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让读者记得牢、印象深的文物新闻作品,就一定要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一肯于吃苦练脚力,“铆”在新闻一线“逮活鱼”,细心观察练眼力,淬炼捕捉新闻的“火眼金睛”;站位高远练脑力.在新闻中发现“新新闻”,深挖细雕练笔力,让新闻故事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20.
王刚 《记者摇篮》2010,(1):20-21
都市报新闻中的主题新闻、“大块头”新闻、集束轰炸式的新闻、“亮点”新闻等,都离不开新闻策划。新闻策划在操作层面上对媒体的良性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现在的媒体都对新闻策划非常重视,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各有各的打法。本文试从可预见性新闻策划、话题式新闻策划、帮助式新闻策划、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策划等几种模式来探讨如何进行报纸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