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师福贞 《收藏》2007,(1):153-153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收藏》创刊号,一见钟情,从此月月与《收藏》“约会”,相伴相守,从无间断。15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收藏》伴我,我伴《收藏》,都在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2.
王秋峰 《收藏》2013,(1):171-171
说起我的收藏之路,与《收藏》杂志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本《收藏》杂志,随手翻阅,越看越喜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我就从该古玩店借阅了当年的《收藏》杂志。1994年,我开始订阅或购买《收藏》杂志直到今天。20年来,我的工作单位和住址变更了好几次,给订阅《收藏》带来不便。为了看全《收藏》,除订阅外,我或者从报刊亭购买,或者借阅其他藏友的,或者年底从杂志社邮购当年杂志。  相似文献   

3.
蓝翔 《收藏》2013,(3):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  相似文献   

4.
徐东升 《收藏》2013,(7):147
醉心于《收藏》,是我对《收藏》的感受。《收藏》如美酒,让我一生沉醉。偶得《收藏》,如获至宝1993年初,我所在单位兴建"北京长城射击场",由我担任副主任,主管对外宣传和办公室工作。射击场成立后开通了邮政业务,5月份开始订下半年报刊,订刊工作由我负责。在翻阅报刊订阅目录时,我突然发现了《收藏》。缘于对收藏的敏感度,我毫不犹豫地订了。打那时起,我便与《收藏》结下了如兄弟般的情义,之后,每年必订阅。当我收到1993年下半年第  相似文献   

5.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6.
蓝翔 《收藏》2013,(2):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一一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一一《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因为这是一个藏友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徐元金 《收藏》2008,(3):169-169
我曾经是一个走“鬼市”,串古玩店,并常收一点“自爱品”的老人。不幸在2002年身患喉癌,先后两次住院手术,声带全部被切除,不能说话。一段时间我思想上苦闷极了。好在有《收藏》相伴身边,《收藏》帮我忘掉病痛,忘掉孤寂。每次我拿起《收藏》阅读时,就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中,我好像在参观上下五千年的博物馆,又好像徜徉在艺术品超市,《收藏》丰富的知识把我带进一个多彩世界。  相似文献   

9.
王建中 《收藏》2009,(4):148-148
退休在家,偶尔将十几年来订的《收藏》杂志取出来,一一拜读,感慨颇深。在《收藏》中我注意到,《收藏》是与百姓互动,是百姓参与、专家和百姓共荣的。杂志植根在群众这块沃土的《收藏》定会结出累累硕果:征集广告定位语,1997年开办抽奖重奖读者活动(当时我也参加了,对读者的郑重承诺格外亲切),  相似文献   

10.
贾关法 《收藏》2007,(4):166-166
初识《收藏》,是1994年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翻阅报刊杂志征订目录时无意中发现有《收藏》这份杂志,她一下子唤起了我沉睡已久的收藏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烈初 《收藏》2012,(3):128-129
1993年7月,当我在金华文物市场地摊上捡起一本《收藏》杂志来看时,高兴得如获至宝。因为,这一新创的、填补我国期刊空白的杂志,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读物、梦寐以求的园地。我马上补足创刊以来的杂志,试着向《收藏》编辑部投稿。那时,稿件刊出的周期很长,我的第一篇稿件刊于1994年第一期。这一年,我有7篇稿件被《收藏》发表,第二...  相似文献   

12.
道一居士 《武当》2010,(4):45-45
2009年《武当》第11期里,刊载有一篇介绍《内景图》的文章。据介绍说,此图为木刻版,收藏于北京白云观。1995年,友人朱道琼先生曾将此图图样寄给我一份,让我研讨并收藏。此前,我于1991年从兰州李少波先生处,还得到过《内经图》及《内经图释义》文本,说此图为碑刻,也收藏于北京白云观。  相似文献   

13.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14.
韦力 《收藏》2015,(10):131-13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国内收藏类杂志还很少,我最喜欢读的有两本,一是西安的《收藏》,二是北京的《收藏家》。但是《收藏》最初的几年,很少刊登关于藏书方面的文章,《收藏家》也同样如此。《收藏家》大概创刊于1993年,从创刊号开始,  相似文献   

15.
张新华 《收藏》2013,(9):170
2013年元旦刚过,就收到第一期《收藏》杂志,只见封面上"收藏"两字金光闪闪,珐琅彩瓷器充满喜庆色彩,彩色精印页码增加到200页,手感十分厚重,真使我爱不释手。读了新年寄语《我们共同的节日》,我感慨万千,《收藏》的编者们满腔热情,历尽艰辛,与时俱进,不负众望,使《收藏》才有了成绩斐然的今天,兑现了创刊之初对读者  相似文献   

16.
仇毅军 《收藏》2007,(4):167-167
我于1993年开始涉足收藏,也是从那时起爱上了《收藏》杂志。在我的壁柜里存放着从1993年1月份至今仅缺6期的《收藏》杂志,整整162本。14年来,每当我在收藏中遇到困惑,或在撰写收藏方面的稿件感到头脑空虚时,便想起《收藏》杂志,于是从壁柜里拿出这些或新或旧的杂志,细细阅读,从中找思路,找观点,找答案,找经验。由于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的不断教育、启迪,我对收藏文化的认识不断升华,鉴别能力随之增强。工作中我全身心做好本职工作,坚守住警察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7.
廖国柱 《收藏》2013,(7):125-125
我是《收藏》创刊伊始的老读者。当时初涉收藏,恰逢《收藏》创刊,从此《收藏》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直到2005年初,我斗胆给《收藏》寄去《新年画留住伟人足迹》一稿,没有想到竟得到一个意外惊喜,主编杨才玉在百忙中给我打来电话,通知稿件拟用,从此我便与《收藏》结缘。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与责编昭林老师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笔会",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能保持这种最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这在编者与作者之间并不多见。他的信总能鼓起我的自信,如他寄给  相似文献   

18.
李烈初 《收藏》2012,(5):128-129
1993年7月,当我在金华文物市场地摊上捡起一本《收藏》杂志来看时,高兴得如获至宝。因为,这一新创的、填补我国期刊空白的杂志,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读物、梦寐以求的园地。我马上补足创刊以来的杂志,试着向《收藏》编辑部投稿。那时,稿件刊出的周期很长,我的第一篇稿件刊于1994年第一期。这一年,我有7篇稿件被《收藏》发表,第二年有9篇被发表。于是渐渐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廖国柱 《收藏》2013,(13):125
我是《收藏》创刊伊始的老读者。当时初涉收藏,恰逢《收藏》创刊,从此《收藏》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直到2005年初,我斗胆给《收藏》寄去《新年画留住伟人足迹》一稿,没有想到竟得到一个意外惊喜,主编杨才玉在百忙中给我打来电话,通知稿件拟用,从此我便与《收藏》结缘。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与责编昭林老师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笔会",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能保持这种最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这在编者与作者之间并不多见。他的信总能鼓起我的自信,如他寄给  相似文献   

20.
杨德铭 《收藏》2001,(7):79-79
斗转星移,人类迈入了新世纪。屈指算来,我与《收藏》神交近4个年头。是她向我展示了广阔无垠的收藏世界。我今生无他好,闲暇惟喜以书刊友之。1997年我在一书摊上邂逅《收藏》,第二年,我就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她。当我揣度每期将至之时,总是在课余伫立校门外,企盼着绿衣使者捎来惊喜。每每收到那带着油墨馨香的《收藏》,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溢于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