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承伟毅 《视听界》2001,(4):58-58
当今中国的电视屏幕,样式重复、名称雷同甚至表现手法都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克隆”现象有日趋严重的势头。如果说节目的模仿在中国电视尚在初创阶段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在电视已成为第一媒体的今天再纷纷走“克隆”之路,似乎再也说不过去。当然,就电视节目的分类而言,要求上千家电视台的节目形式和题材完全杜绝雷同,也有点勉为其难。问题是如今有些电视台的创作人员,根本就是连脑子都懒得动一下。你有“欢乐”,我也“欢乐”;你去“相约”,我也“相约”。从节目的整体设计、内容的构思,主持人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的"克隆"现象在我国各地方电视台异常火爆,观众只要打开电视机就会发现,相似的面孔、雷同的节目内容,在几十个频道中不断重复的播出.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对电视频道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也妨碍了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益 《新闻前哨》2009,(2):73-75
电视节目长期克隆,已对我国电视业界的品牌建设带来了影响。品牌建设现在已是各电视媒体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战略,要打造成一个品牌卫视频道,其中非常关键的就必须要有一批有广泛影响、有稳定的观众群、有较高的收视率的品牌栏目。在中国电视已发展多年的今天理应出现更多的原创节目、自主创新品牌,而不是老走模仿之路。  相似文献   

4.
5.
“制播合一”是电视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与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报社从建社开始就组建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只要有一定文化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报社的通讯员;只要有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谁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可以这样说,报纸历来都实行以稿酬形式相联结的一定程度的采编分离体制。而电视则不同,电视高科技、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特征,使其他单位和个人难以介入其中。所以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在建立之后,只能采用自己制作节目,自己播出节目的“制播合一”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打开电视,各种新节目、好节目层出不穷,或新鲜奇异、或情理细腻、或动感多变,小小荧屏已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然而,相对这一如火如荼的局面,这些年盛行的“热点”类栏目却相对冷清了许多。“热点”栏目是指电视台所办的反映社会焦点问题的栏目。1994年4月1日,中央台隆重推出《焦点访谈》。一时间,大江南北如法炮制、纷纷“克隆”。北有黑龙江的《今日话题》、辽宁的《热点透视》、南有广州的((城市话题》、深圳的《今日视点》,东有上海的((新闻透视》、山东的《今日观察》,中有河南的《中原焦点》,等等。此类节目从形式到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15日,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进人了最后一天。这也意味着历时半个月的浙江电视台2001年全国“两会”报道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北京直播室的所有记者、编辑、技术人员仍不敢有任何松懈,憋足一口气准备最后冲刺。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短信在广播电视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参与节目的时尚,并且很快渗透到各个类型的节目中去。短信被大量引入,缘于近几年来手机用户的大幅增长。手机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交流模式,以其无限移动、快捷、即时、充满人性化的特点,迅速被用户接受,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手段,这支被称为“拇指一族”的队伍正在日益壮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各级电视台纷纷在新闻节目中采用“说”的形式,以提高收视率,扩大收视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出“说”新闻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所说的“说”新闻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说,而是有充分准备的说,是依据文本,尽可能用口语化、生活化、趣味性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省级卫视的“克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丹 《新闻记者》2001,(7):80-80
随着各地有线电视网的铺设 ,各家省级卫视纷纷落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 ,一时间老百姓的遥控器忙了起来 ,还真有点无从选择。可时间不长 ,到底哪家卫视办得好 ,老百姓心中有了数。看省级卫视你会发现从早晨到晚间 ,节目安排可谓彼此“克隆”。举例来说明 ,晚6点是少儿节目 ,7点转播央视《新闻联播》之后是《天气预报》 ,接着是各家电视台紧跟《焦点访谈》做的“聚焦” ,“追踪”之类的新闻评论性节目 ,然后是电视剧 ,甚至剧中插播广告的时间及其持续时间都非常相似。这也就意味着要么电视上出现的全是电视剧要么全是广告 ,那你只要看一家…  相似文献   

11.
说起媒体竞争,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报纸之间的竞争、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其实三大不同性质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自其诞生之日起,对市场的争夺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电视凭借其声画合一的传播特性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曾经一度成为受众的宠儿。但是最近的两三年来,因为“厚报”的诞生,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随荷21世纪的到来,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许多广播媒体都开设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专题节目。那么,在老年节目日益增多,老年人收听广播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使老年节目“与众不同”呢?  相似文献   

13.
县级广播电视台处在基层,面对的受众绝大部分是农民。农民对节目的认可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影响该台的形象。而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报道,也因此成了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三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响应与支持下,完成了10万余个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基本实现了全国已通电的行政村全部开通广播电视的任务,解决了7000多万农民群众的收听收看问题。实践证明,“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成绩显著,作用明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蔡星 《视听界》2000,(5):29-29
专栏化的广电节目,随着广电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受众和广电人的重视。搞好专栏建设,提高专栏质量,对县台来说,有一个“为什么要创办‘名’‘优’专栏节目,按什么样的标准、怎样创办‘名’‘优’专栏节目”的问题。一、争创“名”“优”专栏节目的必要性。1999年度,我们台推荐2个专  相似文献   

16.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奋 《视听纵横》2002,(4):17-18
广播电视报如何办得“抓人”,有很强的“卖点”,使发行工作从“要他订”变为“他要订”?这是时下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费尽思量的问题。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已经达到250多家,其在各地的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远非一般报刊所能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电视卫星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原来所依托的某些广电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它的报业特点却日益明显。因此,从报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报的“卖点”进行分析,进而认清广播电视报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交际形式和交际工具。“广播”这门声音的艺术,是交际形式最适宜的栽体。在“声音”这片天空中,“语言”承栽了许多广播同仁的希望和理想,借助它,我们展开“想象”和“自我”的翅膀自在翱翔。  相似文献   

19.
陈平 《视听纵横》2002,(4):86-87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广播老年节目和栏目也应运而生,并有不断发展之势。但怎样才能办好广播老年节目,以适应老年受众的需求?下面就此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