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必须吃其他的生物来维持生命。在植物界中,绝大多数没有叶绿素的植物,也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的。但是绿色植物却能够利用太阳光的能量把无机的二氧化碳和水变为有机的碳水化合物,因此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什么绿色的植物会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呢?这是因为绿色植物有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子的细胞里。它含有好几种色素,最多的是叶绿素,其他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命現象的本質和生命的起源問題,是历来生物科学和哲学研究中最复杂和最深奥的問題之一。很古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探索生命的奥妙,还曾經有人尝試用人工制造生命。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强調生命和無生命之間的鸿溝,說生命是“神”造的;也有人說:“細胞只能来自細胞”;这些論点大大地阻碍了生物科学的發展。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问题才逐漸明朗化起来。恩格斯总結了当时的科学成就以后,断然地說:“生命是  相似文献   

3.
动物?植物?     
在奇妙的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动物为了生存把自己“伪装”成一朵朵美丽的植物;但一些“聪明”的植物为了生存却学会了如何运动。 用植物伪装的动物在海底岩石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艳丽夺目的“鲜花”——海葵。那洁白如玉,或绯红似火的“花瓣”向四周怒放,你可以想象它有多美!它真是海底的葵花吗?不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它的“行为”,你会断然作出结论:它是动物,而且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很多不幸的小生命都会被它吞食掉。原来海葵是一种腔肠动物,它和我们常吃的海蛰是近亲。它那貌似娇嫩的“花瓣”,是用来捕捉食物的触手…  相似文献   

4.
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自养生物,意思是植物白手起家自己制造自己的基本营养物质。它们由根吸收水,由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这些基本营养:首先是糖类、脂类,然后是蛋白质与核酸。而各种动物则不劳而获,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靠夺取植物制造的现成的营养物质生活。动物夺取植物的糖类物质——淀粉,消化分解为一个个的葡萄糖单元,再重新组装其自己的基本营养物质——糖原,好比拆屋子重新砌墙的样子;或者把葡萄糖转化为油脂类能量物质暂时储藏。对于植物蛋白质和核酸,动物同样只有拆分组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阳光为食,这似乎是植物的专利.因为无法走动、奔跑和飞翔,植物们只好原地不动,靠吸收的阳光,把空气和水里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以此来获得生命的能量.当然,植物们的这项技术并不复杂,就是靠身体里的叶绿素来吃阳光. 但让科学家惊讶的是,个别海陆空动物也拥有吸收阳光——"吃阳光"的技术,而且它们的吃法不但和植物有所不同,也非常隐秘.它们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秘术呢? 海洋动物如何吃阳光 近些年来,科学家陆续发现,有一些海洋动物会间接利用阳光为自己提供能量;而有的,干脆就直接"吃阳光"了.那么,它们是怎样和阳光打交道的呢?  相似文献   

6.
生物界下论在过去和现在,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现今地球上的各种动物与植物,都是由较原始的古代种属进化而来的。那些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古代动物与植物,其中的绝大多数,现在都已绝种了,有些只有它们的後裔,还生活在今天的地球上,但也都已经在身体的构造或生活方式上,起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大多数的古代的生物,它们的个体,甚至种族的生命已经结束;但它们的遗体,或是当年生活的痕迹,却并未消灭。尤其是它们身体的坚硬部份,常在适当的条件下,被保存在地层里,变成了“化石”。根据“化石”,古生物学家可  相似文献   

7.
以往人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圈主要是在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接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和以植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海洋中也有利用太阳能生长发育的各种水生植物和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总的来说,这些生物都是靠太阳能生存的。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生命存活在地下深处,专家称其为“地下生物圈”。这个生物圈的主角是细菌。在地下深处,没有光线,没有氧气,只有高温和高压。这些微生物多数完全不需要太阳能,不需要氧气,它们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合成它们所需要的有机物。这种生活方式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是人类迄今为…  相似文献   

8.
不少植物通过嫁接,可以改良品种。同样,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嫁接”,也可以获得较全面的优异性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近几十年来,人们就已制得了不少合成材料——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但是,它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能不能制得性能比较全面的新型合成材料呢?经过研究,人们发现,高聚物的分子大多数是长链状的,它的性能主要决定于长链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9.
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是进行着生命活动的个体,这是它们的共性。但长期以来,人们将植物看成是“死”东西。1938年出版的《辞海》把植物有别于动物的特点归纳为“一、无知觉,二、不能自由行动”。社会上认为植物无知觉是较普遍的,甚至一些科学名称如“植物人”“植物器官”,无不寓意于植物是无知觉的。  相似文献   

10.
尚德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组件30亿年的光伏电池绿色是地球生命的特征,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中。于是,地球上的生物便有了生活之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动物和人也有了生存的空间。为什么生命的轮回要从植物开始?秘密全在植物中的叶绿素。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的叶片首先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以消耗掉叶中的营养物质,然后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再用碘蒸气处理,结果证明绿叶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他追根究底,接着又发现了光合作用来自…  相似文献   

11.
李梅 《百科知识》2001,(3):38-40
香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益友。试想,如果没有了植物的芳香之气,这世界该是多么的平淡无味。那么,植物的香味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香花内部都有一个专门制造香味的“工厂”——油细胞,这个“工厂”里的产品就是令人心醉的芳香油。通过光合作用,便能产生一些挥发性物质,由此产生香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通过基因工程,将来人们的皮肤能不能像绿色植物的叶片一样进行光合作用?用这种方法直接为人体供能?——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夏飞扬答:一般认为只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  相似文献   

13.
尿素可以作肥料,为什么又可以作飼料呢?这是因为尿素在牛、羊等反芻动物的瘤胃中能为許許多多的微生物所分泌的脲酶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分解出来的氨再和碳、氧、硫等元素合成微生物自身的蛋白质,而后这些微生物随食物一起进入牛、羊的真胃,被胃液消化放出“制造好了的蛋白质’供畜体利用。据分析一分尿素相当于2.6分可消化蛋白质。在牛羊日粮里每合理地加入一公斤尿素可增产奶品8~10公斤、肉0.6~0.8公斤和毛0.2~0.3公斤。因此,使用尿素作为牛、羊蛋白质的补充来源已被苏联等国家所广泛应用,成为提高牛、羊生产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尿素不能用于猪、馬等单胃动物,因为它們的胃中沒有适合微生物生活的条  相似文献   

14.
能量的数学     
1.一升里装了243匹馬 在机器发明以前,古代人經常使用的“发动机”就是馬。那时候,要想加大工作能力,只有增加牲口的数目。現代的机械发动机可以做到在比較小的体积里面集中巨大的功率。現代一部小型航空发动机的汽缸容量一共只有一升,却可以发出162馬力的功率。如果說1馬力相当于一匹半馬工作的能力,那么,这个发动机就等于把243匹馬的工作能力集中在一个只有1升容量的汽缸里。  相似文献   

15.
生命细胞是有机联系的分子系统,通过分子、原子的递换传输生长成细胞系统,生长成生命器官组织系统的生命体。生命体系统随生长脱节机会增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衰亡。能够直接从无机物或有机物递换传输中合成或生成生命分子自养过程的植物为自养生命体。靠已有的生命体和水来养活的动物是异养生命体。  相似文献   

16.
匡菊法 《知识窗》2011,(3X):66-66
<正>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倘若没有种类繁多的植物,我们身边的环境将不堪设想。那么植物到底是如何来定义的呢?植物的生长又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知道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陆生多细胞真核生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它们虽然不能像人类和动物那样自由运动,但它们的生命活动也有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超感知觉”——懒人的偷懒办法 动物的一些奇特行为对人类来说至今依然是个谜。比如,失踪的狗能够千里迢迢找到主人:大马哈鱼在海洋里生活多年之后,依然对“回家之路”了然于胸,在产卵的季节能溯着河流而上,回到出生地安度晚年……还有,有关动物表现出预测能力的报道也时有所闻。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地     
利用有机物进行人工降雨用有机药物間苯三酚代替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或碘化銀等无机物播撒在云层上,来进行人工降雨的新方法,已經在国外試驗成功。間苯三酚可以从煤焦油里提取,也可用合成方法制造,它此从前使用的无机药物便宜。使用有机物降雨的試驗是科学界很感兴趣的問题。关于云层中雨雪形成的机制同题目前还是一种假說。一般认为,在天然的云层中,存在着一些有机物的核,在核的周围积聚冰雪的結晶,到一定大小的时候降下来而成雨雪。现在使  相似文献   

19.
人工能制造出新物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物种起源》提出的最著名的思想莫过于“适者生存”了。达尔文认为,“生物物种并非永久不变”,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从极少数、甚至可能只有一种微生物逐渐进化出今天丰富多彩的物种,“适者生存”正是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推动力。我们一般都把“适者生存”理解为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为“自然选择”。其实,在人类出现之后,“人工选择”对生物的进化过程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通过“人工选择”还诞生了一些新物种。平家蟹传奇日本有一种小型海蟹,有着非…  相似文献   

20.
胡静 《百科知识》2007,(10S):8-9
首先提出“人工生命”或“人造生命”概念的人,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克里斯托芬·兰顿博士。1987年他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只有用人工的方法、计算机的方法或其他智能机械制造出具有生命特征的行为并加以研究,才能揭示生命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