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小学《自然》第五册“骨骼”一节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为,初步认识与了解人体骨骼的基本构造,并明确其作用和保健知识;然后依据教学目标,运用模型与电教媒体激趣,去探求“骨骼”新知的内涵。一、运用媒体,掌握知识的鳖体性人的骨骼是由206块大小不同与形状各异的骨头组成的一个整体。运用多种媒体激趣,探求骨骼的本质属性,则能构建骨骼的整体框架特征。教学中,我们先演示人的裸体幻灯片,再演示人体肌肉幻灯片,然后演示骨骼幻灯片,结合观察人体骨骼模型和人体自身,说出它们的名称与作用。教师:“头骨是…  相似文献   

2.
一、引入新课 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回答是——《孔乙己》,并认为这篇小说有大家风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一)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情节.这篇文章的高潮是哪一部分?在哪一节?是哪个事件? 生:第10节和第11节,断腿后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是高潮.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个人身上有206块骨头,每块骨头都有各自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神经血管,有着生长发育、修复愈合及再生的能力。借助关节,骨连接形成骨骼,以维持体形支持体重,保护和支持脏器。骨骼还供肌肉附着,成为人体的运动器官,在身体的各种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口占一绝》,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李大钊)2.回顾上节课内容,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李星华),写于(1943)年,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16周年),所以课题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还知道,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倒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依次叙述父亲(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对话,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身有206块骨头,其中最长的是股骨,约是人身长的四分之一。最小的骨在耳朵里,叫听小骨,一共有三块,它们巧妙地连在一起,起着传递声音和保护鼓膜(gimo)的作用。这三块小骨一共只有50毫克重。  相似文献   

6.
为补充国人颅骨调查资料,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对张家口地区出土的成人颅骨的弧和弦进行了测量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选用张家口地区出土的完整成人颅骨159例(男75例,女84例),按照吴汝康著《人体测量方法》和邵象清著《人体测量手册》确定各测定点,将颅骨固定于摩尔逊定颅器上,使用国产精确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测量颅骨的弦,使用坐标纸做成的窄条(精确度为1毫米)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第二册《安全用电》一节中论述了人体触电。触电事故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使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人体触电有单线触电、双线触电、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等几种形式。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一般是借助于挂图讲解(教学大纲亦只要求使用安全用电挂图),因而不够直观。尤其是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由于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在接受这部分知识时常感疑惑。为此我们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了这几种形式的人体触电模拟实验,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前后联系: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人教社九义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前一课所讲的“人体的血管”;本节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下一节),“内环境中三大物质的转化”(高二)及“心动周期”(高三)打下基础,故本章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1987年第四期刊载了“对《生理卫生》中体温调节一节的探讨”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热交换的三种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而这三者与温差都有关,对人体散热来说,人与环境的温差越大,散热越快。……人在同一生理状态(例如安静状态)下,不论周围的温度如何,人体的产热大致是相等的,因此散热量也是大致相等的。人在寒冷的环境里,与外  相似文献   

10.
<正> 国家教委在1994年3月颁发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它是每一个中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求严格遵守。为了配合学校落实规范,我们在《生理卫生》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对学生渗透《规范》教育,收效良好。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规范》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就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坐、立、行和读书、写字姿势”,我们结合《生理卫生》中的第三章《运动系统》骨胳一节进行《规范》教育,利用“骨质的化学组成”讲解青少年时期的骨胳成分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骨质柔韧,硬度小,弹性大,易弯曲。如果长期不注意正确的“坐、立、行和读书、写字  相似文献   

11.
在运动系统观察人颅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实验中,[1]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成人颅由23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颅骨组成(中耳内的锤骨、砧骨、镫骨这三对听小骨除外)。这些颅骨的连接方式各有不同。新生儿与成人颅骨在构成上有较大形态差异,并且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颅骨也随之发育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将对二者外部形态特征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我在教学《说勤奋》时进行了一定尝试。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齐读课题)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汗水和心血、浇灌、鲜花、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1.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免疫调节是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的内容,在第一章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这种机制的调节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在这一章仅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做了简要的  相似文献   

14.
人体是个结构非常复杂、精微的整体。它是许许多多“零部件”“装配”而成的。骨骼和肌肉是两大主要“部件”。人身上共有骨头206块。占人体重量的12%,它是支撑身体的支架。如果没有骨头.人体就会像一团烂泥。人向上的骨头大致分为三部分,就是头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骨头和骨头连接起来.构成人体的骨架。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蒸发》一节中关于蒸发吸热的实验: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会感觉到擦酒精处凉,是因为酒精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这个实验过程中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酒精温度低于人体温度等),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蒸发吸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此实验改进如下:1 器材小木板1块(5×26cm),红水温度计1支,125mL广口瓶1个,8号橡胶塞1个(带孔),铁架台1个,白纸1张,0.5cm长乳胶管两段,垫木1块。2 制作a.在距木板两端约6cm处各钻两个小孔,两小孔之间相距约0.5cm(固定温度计用)。b.…  相似文献   

16.
×××同学问:《桂林山水歌》这首诗读来觉得很优美,但要我说出它美在哪里,却不知从何处说起。你能跟我们说说吗?要欣赏这首诗,首先还是应该弄清楚全诗写了些什么。我们不妨从理清全诗的结构入手。这首诗共26节,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节),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展现了一幅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第二部分(5-10节),联系个人的感受以抒发对山水的挚情。  相似文献   

17.
说课内容:《杠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的第一节,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简单机械》这章知识跟生产和生活有密切联系,学习这章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杠杆》这节课在《简单机械》一章中又是核心和关键,因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轮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类似的錯觉,每以为骨好象是死的,和其他組織器官比較起来是沒有什么变化的;而在过去旧的解剖書籍中所記載的也往往都是一些形态構造上的名称。例如人有206块骨头,……,再加上每一块骨上的許多轉子、結节、嵴、窝……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名詞,簡直使人眼花瞭乱。初学者又往往都只着重于背誦、記忆这些形态的特征,而忽略了这些特征的来由,形态与机能,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統一。因此假如我們要更好的提高骨骼系統的教学質量,那必須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重点突出骨的机能。具体的講是这块骨或这一組骨的机能是什么?而  相似文献   

19.
王问洋 《物理教师》2007,28(5):28-2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熔化和凝固”一节中指出“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两种理解:第1种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3页有一道选择题: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相似文献   

20.
适合年级二年级教学实录(一)师:今天我们上一节读报指导课。我们用的报纸是《小学生拼音报》低段版2011年第21期的报纸。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