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怎么画     
某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在学了圆的画法后她对学生说:“老师要在黑板上画一个稍大的圆,可是圆规的脚坏了,怎么办呢?”一时间,学生们眼睛直转。一会儿,一学生从教室后面拿来一个脸盆,说:“把脸盆扣在黑板上,沿着盆口画一圈就行了。”教师当即表扬了他,然后说:“我们学校篮球场的中心圈模糊了,如果要使它清楚,怎么画呢?”马上有学生回答,像体育老师画铅球圈那样画。教师笑着点点头,又说:“我们学校西南边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这个圆怎么画?”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都想出用绳子来画。至此,听课教师认为这一环节该结束了。哪知,授课教师提出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指出:“未来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摇篮,每一个能够作用于这个摇篮的人,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摇”,才有民族的未来?确实,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埋头拉车不看路”,而应像“温度计”,主动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把自己的形象也摇身变一变。做学生灵魂的“领航人”———人师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这文化的根基就在于教育和教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不但应该在学识上使学生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行”,行做人之…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苏格拉底留给人类最宝贵的遗产莫过于“问的精神。”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接着学生的话,李政道语重心长地说:“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问的大权牢牢地把握在教师手中,难以落实到孩子身上,这究竟是为什么?何以本该由学生来发问的学被圈禁,却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呢?  相似文献   

4.
甜蜜的微笑     
若给学生心灵上一个支点,他一定会做得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信奉着这一信念。在我新接手的这个班中,后进生实在是不少。我们中心校的“五虎上将”,加上村小的“三剑客”,不多不少,正好凑成了“八大金刚”。这群“龙之首”的学生名叫陈波,听前任老师及学生们的介绍,他是一个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也不太好的“顽童”,是班上惟一一个不是少先队员的学生。要教育好这“八大金刚”,就要首先从转化学生陈波人手。通过深入的了解,我发现陈波后进的原因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主要是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在他三四…  相似文献   

5.
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从两则案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来看一段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录:(幼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教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和平”。)幼儿:真好玩!幼儿:哇!幼儿:他们在跳舞哎!我也想跳舞(站起来手舞足蹈)。教师:好!(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教师停顿片刻,等待幼儿安静下来。)教师: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情…  相似文献   

6.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7.
葛优在其主演的电影《上一当》中,塑造了一位颇具个性的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形象——这位教师居然坐着上课;称呼学生不是“同学们”,而是“孩儿们”;除作文以外,他几乎从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对作文也不精批细改,而是指导学生评判并给分;他教育学生“做人第一”,要求他们考试不得像其他班学生那样作弊,虽然他的班的考试分数因此名列年级最后;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竟然利用班会课给十六七岁的学生大谈“青春期心理”乃至“性知识”……这样的教师当然大受学生欢迎,但最后却被学校领导“请走”了。  相似文献   

8.
李强 《考试周刊》2012,(89):180-181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或“不像”,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老师的高招     
上六年级时,我们遇上了一位新班主任———魏老师。通过一个多月的接触,我觉得她在教育学生方面颇有高招。自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以来,我们都要借助优秀作文选,否则就写不出作文。这个坏习惯令以前的老师头疼,可魏老师却使我们改正了这一缺点。一次作文课,魏老师一走进教室,便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还点了许多点。老师这是干什么呀?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东西会想到什么呢?”大家纷纷举起手,杨洋说他想到了月球,老师会心一笑,示意坐下。俞志峰说像蜜蜂窝,他大胆的想像使老师那…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2月14日最难忘。那天早上,粗心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天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像往常一样,带着书去上课。那是一堂四年级学生的美术课,内容是画过年的场面。讲台上,我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很入味,但我发现有一个孩子一直低着头,不知道他画些什么,还撕了好几张纸。这个孩子平时就有点爱做小动作,我决定教育教育他。“军军,你来画一下过年的焰火。”他红着脸走上讲台,费了很大的劲,生硬的画出了几条长短一致的放射线。这时,我故意大声问其他的学生“:大家说,他画得好吗?”“不好!“”没有老师一半好!“”一点都不像……”台下七嘴八舌,小脑袋摇的像拨浪鼓。军军的脸更红了,低着脑袋,像要钻到讲台底下去。“其实,他还是画得很好的,只是有些该注意的地方没有注意。”我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画稍稍改动几笔“,大家再看看,像不像?”“像!”台下的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对,现在就像了。”我微笑着对军军说“,其实,我改动的地方都是刚才上课的时候要大家注意的地方,你的画本来画得很不错,但是要是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我相信你一定会画得更好的。”军军红着脸,回到座位上。给同学们布置好作业后,我巡视到军军身边,发现他在纸上画了一朵大大的红花,画得非常认真,...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对课堂教学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用力、用桨把船划向前。”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旅程,是一个学生思维放飞的旅程,其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下面,就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教师要孩子画苹果,是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发一个,孩子们可以摸、闻,甚至咬上一口,孩子们第一次画出来不像苹果,第二次也不像苹果,第三次画出来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是拿着一支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要领,学生一次就成功,个个画得像苹果。反思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去关注过程,还是去关注结果。通过画苹果孩子真正收获了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应该给孩子一只“生活中的苹果”。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从一个电视节目上知道马伯贤老师的。在节目中,他向主持人讲述他在花甲之年,仍然与十几岁的中学生一起“追星”,目的是为了让德育教学更贴近学生,更生动形象。马伯贤对德育工作的忧患意识、发自内心的教育激情、独特的德育方法深深吸引了编者。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探索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难点,我们希望马教师的这种努力,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有一副不怒自威的形象,对一个以教师为职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常常羡慕地看着别的老师威武地立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再看看圆脸短发的自己笑嘻嘻地站在学生面前的样子,自己也觉得缺点什么,于是就经常有教师对我循循善诱,教我该怎样严格管理学生。那天早晨,截住了一个明明迟到了还想偷偷溜进教室的学生。不知为什么,那天我的情绪特别坏,我把他带进办公室,摆出教师的“威严”未想好好教育教育他。早晨的办公室,空无一人。我沉着脸让他说明迟到的原因。那孩子偎缩在桌子边上,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羊。沉默半晌,…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案例上说: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他们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老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副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相似文献   

16.
楚国有个人,祭过了祖宗,把一壶酒赏给管家们喝。酒 少人多,怎么吗法呢?大家商量决定: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 谁画得快、画得像,谁就喝这壶酒。其中有个人画得很快,又 很像,他想这壶酒无疑是他的啦!可是他见别人还都没画 完,心想:“我给蛇再添上几只脚还来得及啊!”于是他一边 抓过酒壶,一边给蛇添上了几只脚。正在这时,另一个人把 蛇画成了,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不是 蛇。第一个画成蛇的是我不是你!”画蛇添足的人反而没喝 上美酒。这个故事记载在古书《战国策·齐策二》,成语就出自这里。讽刺做事节外生…  相似文献   

17.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风吹来的情景。一个学生就画了一股龙卷风,一张白纸上只有一团自下而上盘旋着的线条。教师问:“景物上哪儿去了?”孩子打着手势说“:没有,什么都没有了!风这么猛烈,景物都吹走啦。”如果某位教师就这个小片断生发开来,写成一篇教育叙事类文章,你看到后是否会觉得眼前一亮?这样的文章往往首先是教师的理解,再是教师的表扬,最后是教师委婉地让学生再画一遍。就笔者而言,我在读完这样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位教师真是太善于发现了!我们惊叹,同时又为之迷惑的是作者的精巧。写文章的人精于叙述、又巧于安排,才促成了这样夺人眼目的文章,而在文章中应该而且必须有的教育技术和智慧恰恰被“遗漏”了。读类似的文章,除了给人一种短暂的快感之外,还能给我们留下有“分量”的东西吗?没有。既然没有,文章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商榷了。类似的文章不胜枚举,也正在被各大教育媒体所采用。这样的文章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可能是由于与新课程的某些理念贴得比较近。看到文章题目,你就能猜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把“班长”借给你》、《原来是我错了》等。前者先抑后扬,文中的主角肯定表现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我”就把班长这个职务借给他,后生可畏,不用说,...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上了这样一堂作文指导课。他在简要评析了上次作文情况并指出存在的文不切题的缺点后 ,宣布本堂课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审题。他板书了“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题目 ,启发学生研究“题眼”在哪里 ,如果要画一幅画 ,怎样才能表现出马蹄子的这个“香”?学生们议论了一阵 ,想象了各种画面 ,都觉得要表现这个“香”实在太难。这时 ,这位教师不失时机地讲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他说 ,从前有个主考官主持一次画家考试 ,题目就是“踏花归来马蹄香”。第一个画家画了篱笆圈起来的万紫千红的花园 ,还画了篱…  相似文献   

19.
学校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应当指导并落实于具体的美术课教学中,真正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素质和整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其中,尤其要注重对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例子:幼儿园的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生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 ?”“我画了。”老师又问:“你画的是什么 ?”她说:“我画的是牛在吃草呀 !”“那草在哪 ?牛又在哪 ?”女孩回答说:“草原很大很大,这张纸上画不下,而牛吃完草走掉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  相似文献   

20.
一次,学生上美术课时我也在场,老师让画的主题是“我们的家乡”。大多学生在构图时都考虑到必要的建筑——房子。可多数学生画的房子都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上面一个大三角形房顶,下面一个长方形房身,中间画上一个小长方形门,一个正方形“田”字窗户。这使我这个语文老师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五年级的学生为何画房子还停留在五六年前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