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的1919     
萧瑟 《阅读》2022,(67):58-59
<正>《我的1919》是一部深沉厚重,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影片以沉重的笔锋,拨开尘封的历史,重现了1919年风云激荡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非但没能收回应有的权益,反而蒙受屈辱。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凭着爱国良知和外交才能,顶住压力,坚持公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对列强公然说不,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而专门再现这段历史的鸿篇巨制,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我的梦想     
顾一春 《阅读》2013,(5):27-27
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我的梦想是环游世界。首先我要玩遍整个中国。目前我已经去过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舟山……中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相似文献   

3.
蒋耀明 《阅读》2013,(4):25
我的家乡在淮安,它是块风水宝地,也是片温情的土地。它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这些独特优势给淮安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淮安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点的交汇处,山清水秀,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它既有南方人的妩媚,又有北方人的高亢粗犷。古往今来,这里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  相似文献   

4.
我的梦想     
顾一春 《阅读》2013,(6):27
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我的梦想是环游世界。首先我要玩遍整个中国。目前我已经去过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舟山……中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我没有去过。我要去欣赏各地的美丽风景,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各地的美味佳肴。还要用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美丽瞬间,留下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更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其柔情缠绵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积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同样表现出爱国、忧国的铮铮铁骨.抗战时期,张恨水的民族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的爱好     
《阅读》2011,(5):42-43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Yang Yuqi. I'm eleven. I have many hobbies: singing, dancing, drawing, and reading books, listening to the music.  相似文献   

7.
俗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这次到密云去劳动和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密云水库的伟大工程,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在那里,我看到了祖国人民正在惊天动地的移山倒海,干着人类未曾干过的奇事,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征服大自然.在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无比骄傲的!我是今年二月才归国的华侨.在海外时,由于听了国外反动派污蔑祖国的谣言,加上自己对祖国认识不清,所以,虽然自己深信祖国是伟大的,然  相似文献   

8.
麒渊 《阅读》2009,(9):10-10
10月1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国的六十华诞。60年来,祖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民族同胞都为之激动和自豪,我们从心底发出欢快的歌声……  相似文献   

9.
我们拥有同样的名字叫做中国人;拥有同样的心灵,一颗中国心。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旅居海外,这颗火热的中国心都将我们紧紧相连。时至今日,我们依旧相信: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10.
当前,蕴含“中国梦”理念的一系列影视作品展现的场景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媒介视听艺术再现,诸多故事情节、人物、影像情境、画面构图、语言文本等采取媒介化表达的形式,通过媒介化的画面呈现与艺术传达,构建出媒介技术基础之上的影视文化场景式传播,给予了当代“中国梦”理想信念更深层次的文化阐释。基于场景传播理论的视角,关注将“中国梦”作为原生意义生成系统的“我和我的”系列主旋律影视作品,通过主流价值观在电影媒介场景中凝聚时代精神、汇聚时代人物镜像及其相关意蕴和内涵构建策略的定性分析,赋予新媒体时代“中国梦”更多领域的媒介文化意蕴,给予当代社会公众更多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1.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深受中国文人诗者的宠爱。本文着重讨论了"月"的几种象征意蕴,分析了中国文人诗者对她情有独钟的深层原因,以便于更好地赏析中国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价值命题,而非事实命题;是非理性思潮与理性思潮的再激荡;是中国传统与现代超越的经典组合,定位表述更准确;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公平和正义,途径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伴随着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建立应运而生。60余年来,该体系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以发展的眼光看,这套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想仍然应该肯定,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必须以传统语法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加强对汉语语法中各种语法现象做更加细致的用法(规律)的发掘和描写工作,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并不断从其他相关理论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人文奥运的内涵、中国体育文化的范畴、人文奥运理念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促进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加强人文奥运理念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正确理解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暇”在古汉语中常可作助动词或能愿动词,辞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古书注解多未发。本文为之探义,兼纠正补充注解之未是不足,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