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89年5月号的《人民学》杂志是一期散专号,杂志的副主编周明先生约我写一篇关于老舍先生的散,我便写了这一篇,取名《父子情》。章的开头,我先给父亲定了一个位,说他不是“慈父”型的人,也不是“严父”型的,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透过这个简单的交待,我想说明,要想给老舍先生简单地定个位,  相似文献   

2.
【原文】 葡萄月令 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相似文献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师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了。小小说《蜡烛》是否也落人窠臼了呢?当然不。作家胡炎可不是依葫芦画瓢,他用老瓶装新酒,赋予了蜡烛以全新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歌词再现】 回家 戴有斌 萨瓦 我不敢回答几时回家, 因为我人在天涯; 我不能呐喊我要回家, 因为我已嗓音沙哑。  相似文献   

5.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上,都让人感受到语言内在的含蓄及其特有的美感。本文试图从人物对话及作品氛围的塑造上来赏析这种美。  相似文献   

6.
“说”是一种文体,其要领是“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偏重于说明性、解释性,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体例较杂,风格灵活多变。古人常常论说连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文心雕龙&;#183;论说》专门论及这个问题。认为论是从先秦诸子的论辩文章发展来的,偏重于抽象说理;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辞发展而来的,偏重于艺术地、形象地说理,注重辞采。  相似文献   

7.
赵京立 《现代语文》2007,(5):103-104
诗是语言的精华。创作者愿意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审美创造。《蒹葭》这首诗含蓄蕴藉,言尽旨远,带给人无尽的审美感受。本文从音乐美、含蓄美、朦胧美三个方面阐述该诗的艺术特色,展示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8.
王春花 《中学教育》2008,(11):62-63
本文试图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通过主人公心理和语言的变化领略人物的性格特点,体悟契诃夫小说《小职员之死》的魅力。小说主旨的发掘与提炼,思路的把握与拓展,语言的品味,艺术特色的总结都将随情节围绕人物性格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9.
美无处不在,美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作者看来宁静壮阔的自然之美容易被人感知,但蕴藏在天地间真正的和谐欢乐的美并不容易被人领会。有时候丑的事物却披着美的外衣,美的事物却包裹着荆棘。认识美需要克制和艰苦的探索,要认识美就必须不断地去认识真理,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心灵。只有拂去心灵的尘埃,我们的眼睛才会透彻清亮,才能不受阻挠地看见世界各地蕴藏的欢乐,才会真正懂得美的真谛。文章语言清新优美,表达含蓄蕴藉,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洋溢着欢乐的乐章。  相似文献   

10.
[原] 北京大学名教授朱光潜先生,晚年常沿着去图书馆的那条大道踯躅散步。学子们骑车看到他,老远便下车推着走,直到走过先生身后,才上车离去。这些学子们未必都是朱光潜的门生,朱先生也未珏都认识他们,但学子们的所作所为却完全发自内心。  相似文献   

11.
王建鲁 《山东教育》2004,(34):53-53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在《山东教育》2004年7、8月合刊上读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篇文章,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2.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随手整理着家中杂物,却翻出一叠旧照片来。第一张照片上,一位浓眉毛、英气勃勃的青年军官和一个笑得娇柔、小巧玲珑的女孩并肩而立。照片的一角用白色小字标着:陈龙偿、莫运安同志新婚志喜。  相似文献   

13.
14.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相似文献   

15.
【原文】 某个人的父亲 王秀兰 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北京的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行人都放慢了脚步,就连汽车也像是爬行的乌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王继红 《中学文科》2007,(12):145-145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论及韩愈的文章时谈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抑遏蔽掩,不使自露”八字下得极准,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下简称《送》)中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废墟》是余秋雨的代表作。其"文化散文"的特色,在思想内涵方面,表现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强烈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内涵、高尚的文化品位;在表现手法方面,表现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路,哲理思辨、振聋发聩的议论,生动形象、典丽精工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邱前进 《现代语文》2009,(5):115-115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一句话道出了黄山之美。的确,黄山之美让无数人倾倒,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黄山写过颂歌。在众多的文章之中,徐迟的《黄山记》独树一帜,颇具匠心。文章描绘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荡气回肠,是一曲优美的大自然的赞歌。  相似文献   

19.
章叙述的“老爱情”的故事,看上去“老土”平淡,却很是感人。这感人从“朴实”二字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不足2000字的篇幅,生动地叙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光辉事迹,表现出他作为诗人和学者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作为革命家和民主斗士敢说敢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