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高素质、高技能模具人才十分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棘手问题。我国模具产业近十年一直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大国地位已得到世界公认。辽宁省模具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紧缺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高。解决辽宁省模具人才短缺问题的对策是:改革高校模具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优势,开拓模具专业人才培训的新路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建立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的良好机制;加强模具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模具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课程改革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企业应用的模具先进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出适销对路且具有未来岗位发展潜力的应用型模具人才。  相似文献   

3.
张小虎 《成才之路》2013,(16):10-11
据统计,近年来中职模具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综合性的,但除了客观的因素外,我们应该从自身因素去考虑。我们要分析当前现状,加强中职模具专业建设,使模具专业发展尽量做到市场化、企业化,从而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模具工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模具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掌握模具CAD/CAE/CAM技术的人才尤为紧缺。因此,应针对模具行业人才的需求,探讨构建高职模具专业以CAD/CAE/CAM为核心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模具工业对模具专业CAD/CAE/CAM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浙江模具制造业转型与发展非常迅速,模具企业每年高技能人才缺口在1.4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了浙江模具企业乃至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浙江14所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匹配度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浙江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及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人才数量的匹配度、人才质量的匹配度、人才规格的匹配度和人才结构的匹配度与企业不相适应。同时,指出浙江高职模具专业建设与高技能人才相匹配的实现路径,即扩大高职模具专业招生规模,满足模具企业人才数量需求;加强高职模具专业基础建设,提高模具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6.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和CAD/CAM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高职数控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数控专业强化模具课程体系的内容,对强化数控专业模具实践教学的可能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模具工业的迅速发展及模具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模具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模具制造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应从模具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方面探讨模具制造技能实训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职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制造与使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定位在:模具CAD/CAM应用人员、生产现场的工艺人员和高新设备的操作员以及生产技术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模具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我院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有时显得枯燥乏味,学生难懂,教师难讲。如《冷冲压模具设计》和《型腔模设计》专业课中有关模具结构方面的教学,学生感到很…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模具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模具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一方面是各地高职院校大量开设模具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要就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模具企业招不到他们需要的、合适的、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实用型的模具人才。这一矛盾就对我们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在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适应性的改革,提出了"三、二、三"的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市场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特别是对掌握CAD/CAE/CAM技术的模具设计人才优为紧缺.本文根据目前模具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改革完善模具CAD/CAE/CAM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加强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以深化模具CAD/CAE/CAM技术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模具专业人才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紧缺人才。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是职业大学培养模具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经济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企业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加强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完善模具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单嵩麟 《职教论坛》2004,(27):36-38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和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本文就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华 《考试周刊》2009,(23):12-13
我国模具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模具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但一方面是各地高职院校大量开设模具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模具企业招不到他们需要的、合适的、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实用型的模具人才。这一矛盾对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在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适应性的改革。为此,近年来我校模具专业以加强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点,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实效。  相似文献   

15.
CAD/CAM技术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市场对模具人才的强烈需求,许多职业学校新开办了模具专业,我们对珠江三角洲部分与模具有关的企业作了形式多样的调查,广泛了解了企业对模具人才的要求,深深体会到新办模具专业的生命力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上要突出CAD/CAM技术,强化学生的数控操作技能。一、CAD/CAM技术简介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的简称,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主要辅助手段来进行产品的设计,解决的是产品的设计问题:CAM是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的简称,指的是在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中,主要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加工,解决的是…  相似文献   

16.
培养模具技术人才是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规模生产的必然需要。特别是在过去,各级各类高校一般不设模具专业,因此,中专校模具专业普遍成了各校的骨干专业。但是,9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对模具技术人才的要求悄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变化加速,对模具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过去,模具专业毕业生大都走向模具设计岗位,模具制造在规模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模具设计工作非常繁重,由于设计手段手工化等各种因素,造成了模具生产企业对模具设计人才的高需求量。这种情况反映到学校模具专业的教学上,普遍是“重…  相似文献   

17.
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对培养高技能模具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对我院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和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就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的模具工业迅猛发展,对于模具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随着各地高职院校大规模地开办模具专业,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入到社会中去工作,不过社会上模具企业却招不到适合的、能够尽快投入工作状态中具有实用性的模具人才。供需矛盾对于模具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面对模具专业的教学方式时应当开展适应性的改革。所以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将加强生产实践的教学环节,从而改革创新某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从而落实模具教改中的任务,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模具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采用"平民化"的技术方案,建设教学型模具虚拟实验室,并对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模具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多年的实践证明,模具虚拟实验室能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