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司徒雷登是中美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有争议的人物。在中国的50多年,他先后完成了传教士、校长和大使三个身份的转变。在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期间,他为中国的教育和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46年出任大使后,他逐步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代言人,形成了自己对中国政局的独特观点,并在矛盾中履行着使命。1949年以后的司徒雷登逐步成为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对话再到正常化的一个缩影。在新时期,重新梳理司徒雷登的在华活动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中美两国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2.
徐旭 《生活教育》2013,(4):34-39
按:1910年代前期,陶行知就读金陵大学,司徒雷登一度执教该校。抗战胜利后,司徒雷登任驻华大使,陶行知表示美国这一行动,"不但能增进中美友谊与相互的谅解,而且也可以帮助中国,促进远东和世界和平"。陶行知逝世后,司徒雷登撰文纪念。本文或可使读者从一个侧了解陶行知成长过程中多元化的思想渊源。作为一位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他是政治家,也是教育家。1946年7月,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在任期间,他曾力促美国和新中国建立外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中国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人,大多数是通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然而,在这篇文章中只有一处提及司徒雷登,因此,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司徒雷登还谈不上有什么认识。所幸的是司徒雷登复杂的身份、特殊的经历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其结果无疑有助于增进中国民众对于司徒雷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郝平的新著《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司徒雷登生平及其活动犤1犦。另外,还有几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司徒雷登在华传教活动、教育活动以…  相似文献   

4.
陈祥 《大中专文苑》2010,(12):69-70
司徒雷登在中国的名气之大,不在于他个人在历史中留下过几多痕迹,而是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被选入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代人。作为传教士、燕京大学创始者、中国通的司徒雷登,只剩下了一副面目苍白又平庸可憎的面具,人人知道他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代表,但又不清楚他具体犯下哪些滔天罪行。于是,这些鸿泥雪爪被整齐一致的教育事业所湮没。  相似文献   

5.
颜芳 《文教资料》2011,(4):91-94
晏阳初和司徒雷登都是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发展的名人,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二人还是好朋友,曾在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工作中开展合作,为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司徒雷登,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个名字再度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据报道,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下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这是司徒雷登的遗愿。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当天的骨灰安放仪式,杭州市民以及中外友人参加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  相似文献   

7.
周双双 《考试周刊》2012,(31):34-35
在20世纪上半叶纷繁复杂、瞬息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经历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而一个美国人——司徒雷登正是这些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见证人,甚至参与其中。本文对司徒雷登的生平进行了简述,并着重力求客观地阐述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最后作出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熟悉司徒雷登这个名字,还要追溯到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里,他已然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但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却往往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网报道:五十多年前,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而闻名于世界的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先生的遗骨于2008年12月初被安放在杭州安贤陵园里。  相似文献   

10.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在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主持下,短短数年,燕京大学就从初创时期的一所丙级教会大学崛起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在近30年的工作时间里,司徒雷登一直致力于将燕京大学办成一所"中国大学"。深入分析司徒雷登的办学思想,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贤江和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杨贤江是一位和日本有着较多联系的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杨贤江和日本的关系有助于中日教育比较、中日教育交流等方面研究的开展,考察杨贤江在中日交流史上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2.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主义新教育时代的终结,然而他培育的南高学风却及于整个现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先生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奋斗,在教育思想上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在北大改革中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学术的繁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还使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所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影响。今天,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深刻地改革,这一办学思想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值得很好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所广泛使用的"大学"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而人文教育理念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历史中则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与分析了人文教育的理念、传统及其目前在美国大学的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之时,了解这种以培养全面素养为手段,以帮助学生进行作为个体以及公民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教育哲学,可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aro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870s, which was relatively early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but due to issues of politics and funding it was perennially marginalized.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see development until the early 1960s, when it began receiving funding from the U.S. government. Owing to the global political landscape and China’s growing strength,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reshaped: the learning age has grown younger, the learning regions have expanded, and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teachers have diversified.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a simple matter of education: rather, it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the blending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ideology. Fro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work in concert to formulat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rain qualified teachers to resolve issue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7.
“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蔡元培的盛赞。蔡元培(1 868-1 940 ) ,一生中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教育部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 ,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先驱者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 ,是对北大的革新。蔡元培主事北大期间 ,实行民主办学 ,教授治校 ,力倡“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使北大一变过去迂腐沉闷的风气 ,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 ,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生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正值新旧、东西诸种文化猝然相遇的时刻 ,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变的时刻。他既不固守 ,又吸纳新知 ,而在这种激烈的交汇冲撞中完成了由旧而新的学术转型。他本人也正是在这种转型中成为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蔡元培垂范于我们后人的 ,是他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宽广的胸襟 ,是他绝不墨守成规、勇于革旧图新的开创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大约有5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探讨1930--1950年由该校中国学生所完成的教育基础理论领域之七篇论文,其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国学生所撰论文数量比起1920年代大幅减少,且处于渐由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变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典范的过渡阶段;在教育哲学方面,该校中国学生直至1950年左右才有人开始以美国教育哲学为论文主题,时间极为晚近,且深受以克伯屈(w.Kilpatrick)为首的社会重建学派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之影响;至于比较教育论文出现于1930年代早期,是该校中国学生论文由1920年代乐观启蒙一转而为激进救亡的分水岭。整体而言,中国学生的指导教授都是该校甚或全美教育学各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而此一时期影响中国学生最深刻的应属同时在比较教育以及教育哲学两领域指导中国学生的社会重建派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肖托夸在美国成人教育特别是大学成人教育中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主要体现为担当了现代思想传播者的角色,开创了美国大学推广教育的先河,有机地运用诺尔斯学习环境教育理论以及助推了妇女教育。肖托夸运动对当前我国大学成人教育转型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取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作为中美教育技术历史发展的两个特殊样本,运用"事件路径"研究法对两个特殊样本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旨在揭示二者自身发展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因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