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弹琵琶本是演奏琵琶的一种反常方式。这里借用为诗词创作时对同一素材的逆向思维。譬如有人写了:"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写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同学常会感到头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就没词了,出现"卡壳"现象,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能及时地进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谓是"反弹琵琶"指逆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时琵琶吟揉的定义、演奏技法及其作为润音动作时的应用条件,还有吟揉在琵琶作品演奏中的种种情感表现的分析,使读者透彻地理解琵琶演奏中的吟揉.同时本文突出表现了吟揉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性,以引起读者的重视,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琵琶及琵琶演奏中的吟揉.  相似文献   

4.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5.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  相似文献   

6.
相传明朝时,有一个县官很爱吃枇杷。有人为了巴结他,就特地送出一筐新鲜的枇杷并附了一张纸条:“敬送琵琶一筐,请大人笑纳。”(笑纳是客套话,意思就是请别人接受礼物)岂料县官看了条子勃然大怒,写了四句话:“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箫管是竹制的乐器)显而易见,那个拍马屁的人误将水果“枇杷”写成了乐器“琵琶”。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鉴赏》2005,(9):34-35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给朋友送了一筐枇杷,并附言“献上琵琶,敬请笑纳”。朋友一见,觉得可笑,自言自语道:“这琵琶弹奏不出音乐,吃起来倒有滋味。”于是,挥毫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之类的弦乐器如果能结出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自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  相似文献   

10.
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有收录。在备教过程中,笔者发现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选录的鉴赏文字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视"落花人独立"为实写,将其中的"人"解读为男性,即词人;二是视"琵琶弦上说相思"亦作实写,将整句解读为实写词人初见小蘋时的情景。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以上两句更应作虚写来断,即"落花人独立"中的"人"不应是实写词人自己,而是虚写对方,即小蘋;而"琵琶弦上说相思"也不应是实写初见小蘋时的情景,而是词人的虚写想象之笔。  相似文献   

11.
语文、政治、历史等教材,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素材,但大多数学生在作文时议论文写作就是不会运用手中的素材。作者主要从情感、一材多用、社会热点、对比、反弹琵琶等方面入手,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文。  相似文献   

12.
错别字趣话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枇琵杷琶不”的是帖此子琵上琶写,了首诗: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诗写不眉急买交一到头匆补给张鹿,匆品有寻他纸耳来补个思:,条到补浪依良给一身荡我久你家子公老道带大,子爷:对“去药,的差本不,铺脾你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师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立意新颖,不能旧调重弹。有些道理已成定论,但也有偏颇的地方。如果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独辟蹊径,那么就会有新发现,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而要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方法外,还应注意运用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反弹琵琶”呢 ?即思考问题时突破常规,沿着同传统观念或自己的习惯看法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运用“反弹琵琶”的手法作文,一般是对似是而非的陈旧观念进行批判,或对公认的权威思想中的瑕点加以评述、修正。例如:写一…  相似文献   

14.
琵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两首乐曲在反映同一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典型音响,然后根据各自不同的意愿在琵琶上描绘出不同意境.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琵琶行》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技法点拨 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敦煌壁画中有一幅仕女图叫"反弹琵琶".壁画中的仕女,在弹奏琵琶时一改常态,不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地正面去弹,而是将琵琶放在身后,反手去弹.这幅壁画告诉我们:弹琵琶不能只是"拘于古法"地一味"正单",也可另辟蹊径,"反弹"同样能奏出妙音,并且在技巧、姿势等方面比"正弹"的难度更大,从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写作构思中也可以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琵琶,是乐器;批把是水果;“批把”是什么呢——生造的词吧?非也。“批把”就是琵琶,而且它的资历远比“琵琶”要深呢。不信?请翻开《辞海/琵琶”词条:琵琶本作“批把”。投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5呼却日把,家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据此可知,“批把”原是象声而又双声的联锦宇,如同我们把在木案上你推我挡的小球叫作“乒乓”是一样的。因为它“出于胡中”,汉语里本无定名,就象其声而名之了。杜甫写昭君王培的《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点出琵…  相似文献   

18.
枇杷和琵琶     
<正>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他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于是,他从桌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错了两个,"枇杷"被误写成了"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相似文献   

19.
唐乐是我国音苑中的奇葩 ,而精通音乐的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也因为其音乐形象的塑造而独占鳌头 ,为后人留下了一曲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诗人从琵琶女出场前的心绪和出场时的情态写起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看来 ,这位歌女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 ,“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及至出来 ,更显腼腆羞惭 ,用琵琶把自己的脸遮起半边。这一特写镜头 ,让我们在欣赏乐声之前 ,先领略了琵琶女的风度。接着写她弹前“转轴拨弦”的准备、弹时“低眉信手”的姿态、所用“拢捻抹挑”的指法和所弹“霓裳”“六幺”的曲名 ,更为我们展…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的贬官职务就是江州司马.全诗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了自身的贬谪之感.这首诗在基本叙事方面,可分为六个模块:左迁江州,月夜送客,夜闻琵琶,聆听演奏,互诉身世和不尽感伤. 全诗始终存在两个人物线索,一个是有关诗人自身的,而另一个是有关琵琶女的.关于自身,对于表述者来说是潜在的、欲言又止的.被贬江州无疑是一次政治旅途上的翻车,是一次政治生命的创伤.而且对这一次造成的伤口是需要时间来让他慢慢愈合,造成创伤的原因还需要时间来慢慢反省,溃疡之后的脓血同样需要时间来慢慢舔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