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育内在地蕴含着生成性,其有效性在于受教育者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当下的教育研究领域,尽管研究者对"生成"这一概念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但其所具有的生成性、实践性、关系性等基本特征依然可以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德育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必须从德育"知识教学"转向"生成教学"、从"灌输式"转向"唤醒式"、从"二元对立"转向"交往对话"、从"认知虚构"转向"真实生活",让受教育者体验鲜活的德育,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观六百余年的历史,府学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传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在多元文化的变迁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执著于"君子不器"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词"这种文学体裁,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跟诗与音乐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称,"曲子词"、"乐府"等主要从音乐角度得名,"长短句"、"诗余"等主要从诗的形式变化命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的"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观点曾在我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从《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最后文本看,李约瑟并没有明确讲"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话,但从内容上看,他确实有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缘于他对欧洲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不应从"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的论断中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中国哲学智慧"的结论.用中国哲学智慧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使用频率、语篇分布、意义差别、来源与发展等角度对表示来源的"来自""来于""来自于"进行了分析.认为"来自于"是当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欧化形式,与"来自""来于"相比在表义与功能上没有独特价值,是应该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鲁迅》小说《祝福》"抢醮"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卫老婆子这一出身于社会底层,依附于封建统治者,骨子里浸透着冷漠、残酷、麻木的"小人"和"庸众"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深度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7.
简单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简单的教,丰厚的学";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在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上,要做到"精练有声语言、多用体态语言、用好心灵语言",以达至润物无声的高质育人效果.有声语言主要包括声音,体态语言包括"衣着、装扮、站姿、走位、板书、手势、表情、眼神"等,心灵语言包括"精神、人格、修养"等.教师教学语言的修炼需持之以恒地进行"内化于心、融化于情、强化于炼、外化于行"的训练,方可从技术走向艺术,从教学走向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功能的角度对新闻评论语体和消息语体的主语进行区别,消息的主语倾向于原型主语,而评论主语则倾向于话题.其"话题化"功能体现在"固态化"、"抽象化"、"对比化"及"提引主观参与"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名著阅读,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人格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实中,教师往往"缺席"名著阅读教学。因此,建议教师从三个方面实现由"缺席"走向"在场"。一是通过"推荐书目","在场"于"读什么"环节;二是通过"名著导赏","在场"于"如何读"环节;三是通过"过程评价","在场"于"怎么评"环节。  相似文献   

10.
从许三观身上我们始终可以找到"抗争"的痕迹,不屈于苦难,不屈于世俗,他从没有摆脱过小市民的形象,但他的不屈和抗争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草根阶层"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唤醒     
所有教学都需要唤醒,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地需要教学唤醒.教学唤醒什么?从生理学角度看,教学唤醒侧重于注意;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唤醒偏重于动机;从伦理学角度看,教学唤醒着重于学生主体的生命意识、道德人格."注意"、"动机"、"生命意识"、"道德人格",共同构成教学唤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2年,陈独秀、胡适、陶行知使"生活教育"之名立于壬戌学制。同样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彭春、陶行知、胡适从1922至1929年使"现代化"成名于中国社会。张、陶、胡三人同于1915年分别由克拉克大学、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发展的知识论路向将教师置于发展之外,这是一种教师"不在场"的教师发展观,生存论教师发展观使教师个体真正实现了"在场"于其发展的过程。教师发展的"生存论"转向意味着,教师发展从超验"天国"到尘世"生活"、从外在"型塑"到"自我"生成、从群体"规范"到"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调查了古汉语的多部重要文献典籍中的介词"自"和"从",在描写与统计的基础上发现表示时间、处所起点的介词"自"和"从"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特别是时间介词"自"同处所介词"自"的对比,证明了"从"代替"自"是从处所的起点始,萌芽于上古晚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定位经历了几坎重要的变化,逐渐从单一的"政治化的人"回归到丰富的"本真之人",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这一角度看教育目的定位于"人"具有合理性,但同时又有不完善性.本文基于教育目的定位于"人"之合理性与不完善性探讨教育目的不仅要定位于人,还要明确定位于怎样的人,更要超越"成人",走向"成己".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自己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实例,从假借于"事"、"人"、"物"、"会"、"时"、"心"等方面论述了班主任工作中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打造国内最好的本科教育出发,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破过去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考试、习惯于"60分及格"的考核。  相似文献   

20.
教师解读文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导致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薄弱。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从文本图示、发展顺序、关键信息、人物情感、文本留白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文本解读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