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感恩文化。美国的白人为了表达对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的感激之情,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过感恩节。在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中.虽然没有一个节称为感恩节,但在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处处可见感恩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性直接体现于纷繁杂多的节日礼俗之中,而文化的本性是贯穿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着一个民族善良灵魂的依守。恰由于有了这个善良灵魂的主导,传统节日礼俗必然赢得充实的生命内容,与进步的文化生活相辉相映,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魅力,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3.
古人取“字”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泉根 《寻根》2000,(2):25-31
在古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谓:孔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淮阴侯韩信及萧何、陈平、樊哙、灌婴、周勃等,却都有名无字。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出现了感恩奋进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以传统感恩文化为文化根源、以灾后救援和援建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为前因,以灾民心理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在党委政府组织引导下得以不断丰富发展。感恩奋进文化现象对弘扬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灾区精神家园重建提供文化支撑,加深"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解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友义 《寻根》2012,(3):49-52
人名是人的标志性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研究价值。它大体上分为乳名和学名两类。就民间而论,一般人都拥有乳名和学名。乳名,也叫小名,是小孩出生后至长大成人之前,家人和亲戚、邻里、友人对其爱称。马来西亚潮籍学者萧遥天先生认为:“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备的中华人名词典,它反映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比什么都更切实具体。”(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与其他地区的居民一样,潮汕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乳名习俗。  相似文献   

6.
高城 《寻根》2010,(2):41-47
<正>居住在僻远高寒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不仅有抗高寒严酷自然条件的超常力,而且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与宗教的渗透融合,显示出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些极具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个民族内心深层智慧和善良的表征,令人惊异而敬服!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从刚 《寻根》2005,(2):17-24
这两首竹枝词,是清代土家诗人彭勇行对土家姑娘哭嫁情景生动而真切的描述。作为土家族婚俗中的一种独特婚礼形式——哭嫁,在土家人聚居区域大约已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据民俗专家分析,哭嫁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中“抢婚”习俗的遗存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哭嫁早已失去了抢婚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胜军  王军花 《寻根》2008,(1):84-85
“破镜重圆”一词,用来形容一对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破镜重圆”来比喻呢?这要从古代的习俗来追踪求源。  相似文献   

9.
敬畏与感恩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样。中国古代的清明节就是通过祭扫陵墓来缅怀亲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谢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怀,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礼俗。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感恩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汶口文化有许多奇特的、重要的习俗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也为我们认识史前时期的宗教习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拔牙,或称打、折齿、凿齿。关于拔牙的习俗,中国古代文献早有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凿齿之人找到了佐证。在东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了拔牙的习俗,在其前后延续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都有拔牙习俗的发现,并且所拔牙齿的部位和数目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是拔掉上颌两颗侧门齿,被拔者年龄在15—20岁之间,无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女性均有发现。牙齿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帮助发音、…  相似文献   

11.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06,(1):224-22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遗留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  相似文献   

12.
黄厚明  陈云海 《寻根》2005,(3):30-37
猫头鹰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在夜晚出没的猛禽。在生物分类学上,猫头鹰属于鹗形目,包括鸱鹗和草鹗两科。属于鸱鹗科的猫头鹰约有170种,属于草鹗科的猫头鹰约有15种。据现代动物学家研究,除北极地区外,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猫头鹰的踪影。它头圆似猫,眼大而亮,颈缩项间,喙、爪弯而锐利,飞行无声。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朝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头部,因而猫头鹰的脖子,能转270度。  相似文献   

13.
俗谚有:十月一,送寒衣.说的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为逝去的先人送去在冥间御寒的衣服、鞋帽等物品,使他们在冥间不至于受寒挨冻,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之情.送寒衣风俗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在怀念先人的节日里,送寒衣无疑是最伤感、最富人情味的节日,是与清明、中元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鬼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翻开记录中古中国民间社会样态的走马楼三国吴简或是敦煌北朝隋唐五代写卷,就会发现民众在起名字上的不拘一格。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不少以动物或“奴”“黑”等带有贱名性质的名字,比如邓狗、朱狗、谢狗、邓鼠、李鼠、谢牛、谢羊、胡秃、邓黑、潘黑、文黑、谢奴、田奴、王奴等。  相似文献   

15.
王德福 《寻根》2011,(3):31-34
豫南部分农村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元宵节这天,全家人要到坟山上为逝去的先人"送灯"。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宁可春节不回家,也要在这一天不远千里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并完成这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从正月十五傍晚开始,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带着各色的灯盏前往祖坟山。  相似文献   

16.
采诗 《寻根》2008,(3):50-51
“五四”前后,西风渐入国门,文人骚客也竟大胆地用洋名为其子女命名取字。这里所说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国文字的译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并非国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后,因在国外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种风气一开,也为我国姓名学的发展增添了一种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寒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3,(6):54-58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它起源很早,且曾盛极一时。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在清明前二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全吃冷食,故名寒食节。由于节日禁火,节日之前,家家户户都用米粉或面粉蒸糕、饼,有的糕、饼上还嵌上红枣,或是用大麦或粳米,加上杏仁煮成糖粥,准备节日里食用。这个节日“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熟食(节)、禁烟(节)。(张萱《疑耀》卷五)由于冷食伤胃,“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之戏,以动荡之”(段成式《酉阳杂俎》、瞿《四时宜忌》引)。于是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等运动,遂相沿成为寒食节的游乐活动。城市里寒食节时还…  相似文献   

18.
王新环 《寻根》2011,(1):40-42
清末民初,在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尚未产生之前,河南民众普遍是靠民间防疫活动祛病避邪的。即便到了公共卫生事业已在乡村零星出现的民国时期,广大民众仍然更愿意秉承民间传统,结合当地的风物和民俗,以自发的防疫避瘟活动来驱除病魔。这种自发的群体性的民俗防疫活动,往往是和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蔡一鹏 《寻根》2010,(3):57-60
<正>闽南漳、泉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占卜活动,本地人称之为"听香",其活动内容是听人说话,以卜休咎。陈桂炳先生《泉州民间风俗》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20.
During Chinese Vice Premier Li Keqiang’s official visit to Australia in October 2009, Chinese and Australian leaderships reached a consensus of hosting cultural years in each other’s country.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1, "Experience Australia"—the Year of Australian Culture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na.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2, "Experience China"—the Year of Chinese Culture (YCCiA) is celebrated in Australia, featuring nearly 100 cultural events ranging from performing arts projects to visual art exhibitions to film festiv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