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表现,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生的一个完美归宿,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纸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超越其审美价值。甘肃通渭丧葬纸扎品种多样,颇具特色。就通渭丧葬纸扎的种类、工艺特色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采访纸扎艺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通渭丧俗纸扎进行探究,感受陇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通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藏纸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产品,它的制作工艺同样令世人惊奇,2006年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藏纸位列其中,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藏纸因不同的造纸坊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呈现出质量的差别,其中金东纸是藏纸中的优良纸品。通过对西藏著名的藏纸生产点金东造纸坊的实地调查,较详尽地介绍了金东藏纸的发展历史、制作原料来源、生产工艺,为今后进一步探讨藏纸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奠定了基础,为藏族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藏纸绘画艺术作为藏族地区常见的艺术形式,是了解藏族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藏纸绘画艺术的风格特征来源于对藏族造型艺术的感知和情感创作,是对有机生命的真实表现,但这并不同于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自然人文主义与装饰艺术的有机统一。阿坝师范学院藏纸应用研究中心立足四川西北部地区,通过对该区狼毒藏纸的调研,以藏纸绘画艺术为对象,着重研究藏纸绘画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民族艺术特征,以及艺术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并进一步分析藏纸绘画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象征隐喻之艺术手法,继而探讨藏纸绘画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方式,对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影戏根据雕制影人所用的材质可分为皮影和纸影。从现在发现的文献来看,纸影的历史比皮影更早。湖南纸影戏的历史在明末出现了,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以文献考证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纸影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对湖南纸影历史作了梳理,对纸影的雕制工艺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该文结合当代优秀的女性国画家为研究案例,初步探讨了中国当代女性国画家的艺术特征,文章的着重点在于对不同国画家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以及女性国画发展趋向等问题,她们以其女性特有的艺术风格面貌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画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在文化上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的特点.我国的纸文化艺术则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随着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民俗纸文化艺术是通过民间的风俗演变而来的,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过现有的纸质艺术中的剪纸艺术、年画艺术、春联艺术、纸扎花灯艺术、风筝艺术等方面在平面和立体上进行的不断发展和创造,发展和体现我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特征,更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淮阳“泥泥狗”的制作工艺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民间小泥塑的统称,与淮阳民风、民俗有着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淮阳"泥泥狗"的制作工艺非常特殊,分为打泥、搓坯、成型、染色和点花五道工序,费时较长."泥泥狗"的造型十分奇特,全身黑底色,上面绘有七彩纹饰,其文化内涵皆与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有关,被专家学者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从早期的玻璃材料工艺入手,说明玻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材料,玻璃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玻璃工艺具有工艺美术和纯艺术的双重性。认为随着玻璃材料与材料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在不同时期,产生了风格各异的玻璃艺术品,其装饰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9.
许昌皮影是开封皮影的一个分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造型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平面化、装饰性、象征性、抽象性、程式性;色彩特征为选用纯色、明丽大方,由深到浅、循序渐进,喜用红绿、对比强烈;制作工艺特征分为选皮加工、过稿、镂刻、着色、固色、缀接六道工序.对许昌皮影造型、色彩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许昌皮影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扎染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手工印染工艺传承至今,本身有着独特的艺术加工工艺及流程,使之成为集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于一体的工艺品,散发着独有的艺术魅力,既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良信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4):60-66,71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以炎帝为首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淀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凝聚而铸就了伟大的炎帝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炎帝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炎帝精神和炎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郴州也留下了炎帝创业活动的圣迹,与炎帝文化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大力开发以炎帝文化为主轴的人文资源,构建以炎帝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大大地促进郴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以旅游为依托,也是炎帝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了,有很多小剧种已经濒灭,延津二夹弦剧种正处于濒危的边缘。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翻阅和整理资料,对延津二夹弦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剖析。  相似文献   

13.
燕山山地丘陵区受气候、交通、传统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该地区发展观光农业,既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也有助于实现农业多效、农民增收、产业优化转型。迁西县是典型燕山山地丘陵区地貌,该县观光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定位不清,重点不明,项目小、散、浅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清晰定位、培育品牌、打造产业联盟、引入CI增强宣传力度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连珠体是游戏体裁与严肃主题的结合体。《文选》"连珠"仅录陆机《演连珠》一篇,当作于元康八年(298),每首以"臣闻"开头,形成了完整的劝谏人君的主旨。从句量上看,《演连珠》最多为12句,最少为6句,以8句式为常格。两联互偶是《演连珠》起首的常格,而以四四相偶为主。为使人君接受所陈之理,作者自觉运用引喻与博喻修辞格,使作品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并表现了君圣臣贤、世治民乐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5.
翻译规范与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3):127-129
翻译规范论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翻译是涉及两种文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必然受两种不同的文化规范限制。严复的翻译向来是翻译界评论的焦点。在他翻译里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都是受当时的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本文就试图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解释严复的翻译,探讨严复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以给予他的翻译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常用语汇和意象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词人词作的风格。根据统计数据,晏殊喜欢大量使用清新明朗的语汇和意象,晏几道喜欢大量使用哀感顽艳的语汇和意象;从而分别导致了晏殊词作温润闲雅的风格和晏几道词作缠绵悲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商君书校>一书,以其校勘的精审、方法的缜密见长.著者淹博通贯,小学根底扎实,且熟谙于朴学家校治古书之法,因而在校勘的实践中应付裕如,左右逢源.在校勘上搜罗宏富,征引广博,在指出诸本文字差异的同时,抉择按断,兼下己意.不盲从古本或善本,敢于大胆发疑,刊改漏失,补苴未备,提出了若干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校勘文字,大胆审慎,...  相似文献   

18.
燕赵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种文化以好气任侠、慷慨悲歌的主曲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燕赵人。燕文化是一种苦寒文化,有一种坚韧的追求;赵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高扬着进取的旗帜。二者虽有不同,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燕赵文化的迁延发展,如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风采。特别是在今天燕赵大地上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河北人民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解析燕赵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的说理非常注重情与理的协调,其独特之处在于以情理服人。作者充分运用了家族血缘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优势,以浅近、宽容的话语,提醒、告诫后人;以作者自身的经历、见闻为“教材”垂训后代,以丰富鲜活的当代事例教育子孙;更借助生动深刻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作者强烈的自责精神和忧患意识贯穿全书,这使书中的情与理归于平衡,从而避免了亲情泛滥对理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严如熤《汉台咏史》包含一百一十六首咏史诗,对这些咏史诗进行分类整理,探讨严如熤对众多历史人物的褒贬,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严如熤“以民为本、推崇仁政、重视人才”的儒家思想倾向。另外,《汉台咏史》中的咏史诗歌咏人物众多、视野开阔、选材得当、见解独特、用典精巧,是清代中叶咏史诗坛上的重要成果。对严如熤《汉台咏史》进行研究,不仅是对严如熤及其作品研究的丰富与完善,从长远看,亦对满清一代历史、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